今天我分享們企業在做的實實在在的東西,給大家一個借鑒。

 

從2008年開始我做茵曼,做到今天我們有8個品牌,我覺得,品牌越來越個性化,茵曼的定位是棉麻,初語是潮牌,秋売是復古風,PASS是設計師潮牌。這些品牌的定位的共同特徵,不是大而全,而是小而美,有非常鮮明的特色,可以代表特定風格的人群。

 

互聯網品牌的下一個五年,電商發展這麼快,有的時候說白了,五年以後的事誰也說不清,因為發展太快了。

 

那麼問題來了,未來的品牌,應該是怎麼樣的發展路徑?其實體現在以下三大趨勢上。

 

未來五年趨勢一:品牌個性化

 

品牌個性化有三個內涵。

 

1.消費者需求個性化

 

我剛剛來廣東的時候,知道的品牌中,有佐丹奴、班尼路這些牌子。那個年代,顧客買衣服,別人穿什麼,自己就穿什麼,就怕不撞衫,撞衫了才是潮流。2008年後,你穿得越個性,感覺越潮。總的來說,消費者對穿出自己風格、和個性的追求,比什麼都重要。個性代表了氣質、品位和風格。撞款,臉刷一下就紅了,不好意思。

 

 

未來的品牌一定是個性化的,特別是在無邊界的互聯網上。我們可以把我們的銷售通路拓展到無限大,不是局限十幾平方米的小店而是覆蓋在全國全世界的時代,這個時代的品牌應該更具個性化,個性化才能有機會在未來生存。我們(匯美集團)品牌所有的定位是面向特定客群,而且具備非常強的個性。

 

 

有人會問,這麼多的品牌定位很窄,會不會做不到。但茵曼發展到今天有一定的規模或許足以證明。所以我相信小反而有大的影響,小是恰恰是定位更精準的顧客群。

 

2.品牌形象具象化

 

品牌形象不僅僅是掛在嘴上的一種描述,應該是更加具象化,人格化,故事化,品牌就是一活生生的個人。比如茵曼,形象造型是麻花辮,這個形象,最早的時候,宋慶齡、民國時期的工農兵等也是麻花辮的形象。麻花辮是茵曼姑娘的形象,再滲入到品牌的五感,這品牌觸摸起來是什麼樣的感覺?就是茵曼一直主張棉麻舒適的感覺。

 

 

聽起來是什麼樣的聲音?聽起來是什麼樣的聲音?茵曼就是小溪流水、鳥叫的聲音。聞起來是什麼樣的味道?是淡淡的花香、是書香味。吃起來是什麼樣的味道?不會太咸、不會太苦。這是茵曼的五感。

 

3.用戶社群化

 

第三,品牌社群化。今年的是垂直類的APP,大家可以看到媽媽100,滴滴打車,在大而全的信息化社會,消費者已經沒有太多的時間做選擇和看信息了,他們越來越社群化,他更願意和自己感興趣的人交流。這裡有吃美食的,我們有一些客戶只愛和吃美食的同學們在一起玩,不願意聊其他的話題。(PPT圖示)這是雙十二的O2O,有些人只對發錢感興趣。(PPT圖示)這是穿衣搭配,有些女生買你的衣服,更多時候買回去不知道如何穿。

 

 

有共同情感訴求的,或者愛好相同的用戶喜歡扎推在一起。通過不同的應用版塊滿足比如吃貨、明星粉、達人粉、美劇迷等等這些群組要求。

 

 

【案例】

 

關於社群化,我們今年做了「生活在左」的品牌,參加了上海時裝周,我們到上海時裝周開發布會,在客戶群發了一個公告,有10幾名顧客從全國各地自己掏錢定機票定酒店跑到發布會的現場,他覺得這是一種榮譽,他願意參與進來。在雙十一前,「生活在左」的品牌拍了一個宣傳片《生活在左,不可複製的手工視頻》。

 

這個視頻是在今年的雙十一之前,我們自己為品牌拍的一個紀錄片,拍了之後沒有花任何廣告費,現在的點播量已經超過了150多萬,就在我們的店鋪和店鋪的顧客群里進行播放。

 

 

「生活在左」所提倡的就是傳承中國即將失傳的手工藝,目前在貴州施洞、西江、丹寨這些地方都建立了手工研發基地,這就是品牌長遠的價值。我們直接發需求給他們,讓他們做「生活在左」的衣服。「生活在左」今年三月份開始做,為什麼做這個牌子?

 

原來大家可能認為互聯網品牌是便宜、低價,我們將打破這種潛意識。「生活在左」驗證了在互聯網的土壤也能生長出高端女裝品牌,她的成長模式,讓互聯網品牌價值定位更加多元化,成為互聯網品牌標桿」。

 

我們做「生活在左」是基於內心的驅動,我們想用多少價格的面料設計衣服,我們就用什麼樣的面料,所以我們採用得是最高端的棉麻絲,目前生活在左在春夏的客單價超過了800元。目前,「生活在左」的消費者給我們的三項評分都超過了4.9分。

 

 

(PPT圖示)這是我們的衣服。這是顧客給我們的評價,我們針對每一個顧客的評價,設計的負責人以及品牌的創始人都會在客戶的評價下方給予回評,這是我們把品牌的理念與顧客進行很好溝通的點。

 

未來五年趨勢二:供應鏈信息化

 

很多人做品牌,覺得供應鏈這個東西最難搞。我是98年到廣州創業,開始是從一個20來人的小工廠開始起步,那個時候廣東很亂,搶東西的等等,治安環境很不好,那時候我創業的時候什麼都干,幹了很多年的外貿,後來覺得外貿不大好乾,那時候淘寶開始招商,我就想做一個品牌,於是選擇了淘寶商城,只是專註在互聯網上做「茵曼」,折騰了這麼多的供應鏈,還有很多東西還玩不轉。

 

前兩年,很多中小賣家覺得我應該寫一些文章然後給大家做分享,於是我寫了一篇文章《互聯網品牌的供應鏈反思》,這個標題在網上也可以搜到,還有是《中小賣家的供應鏈實操手冊》,這兩篇文章,把我十幾年做外貿、做工廠的糾結、挫折,甚至是了幾千萬的血的教訓,我都濃縮到這兩篇的文章里。

 

 

今天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不能再以「工廠」的思維來做產品了。

 

 

未來的供應鏈更多是從用戶到產品出發,用戶決定了產品端。供應鏈的信息化可以解決哪些問題,這是我們重點需要解決的問題。未來的供應鏈應該是可視化,可以定製化,能夠做到快速反應,能夠智能化。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消費者可以參與到當中來。

 

 

未來,我們每一件衣服也好,面料的供應商到底是哪一個流水線上的工人縫製的,可以通過智能的信息系統來追溯。還有倉儲,原來我們都是自己管理,後來發現自己管理倉儲很累,總是發錯貨,現在我們交給了第三方專業物流,這樣我們就再也不用操心倉庫,他們更能用IT的智能化管倉庫,可以管得很高效,而且成本很低。

 

智能化的供應鏈,可以解決什麼樣的問題這是重點

 

第一,要解決我們做什麼?現在有互聯網的的數據支撐,我們可以知道,這個品牌的顧客群里,到底是喜歡什麼樣的衣服,喜歡什麼樣的顏色,什麼樣的版型好銷,都可以利用大數據很好地分析你要做什麼。

 

第二,要解決的痛點是做多少。以前,我們更多是下訂單,看老闆拍腦袋做多少,或者是傳統渠道的代理商,根據今年線下店的經驗賣多少貨,我們現在下單更多是利用C2B的模式,商品開發完之後可以放到店鋪進行預測,每一個款式的點擊量以及顧客喜愛的程度,還可以在店鋪微淘、微博和微信里可以和老顧客很好地發生關係。他對我們設計出來的款式,到底哪一款好銷都一清二楚,很少去盲目。所以供應鏈信息化第二個點是可以知道做多少,做多了可能要壓在倉庫里,做少了不夠賣。

 

第三,解決怎麼做。我們要如何做,在做的過程中和消費者如何發生關聯。供應鏈的信息化是否可以解決快速供應鏈?這個是可以的。我可以告訴大家,茵曼目前的供應鏈,T恤出貨可以做到7天,羽絨服可以做到25天,這樣的速度很快,大家覺得快和慢是否有矛盾,快不意味着東西做不好,我們茵曼專註于棉麻產品,我們的面料都在倉庫,我們供應鏈可以做出快速的反應。供應線的信息化可以解決怎麼做、做怎麼等一系列的問題。

 

團未來發展的下一個五年的思考。我們集團未來要打造一個設計師品牌的平台,集團可以給到什麼樣的支持?集團更多可以給到平台,IT、供應鏈和人力資源的模塊的一些共享。

 

目前,有很多設計師,國外留學的留學生以及之內知名的設計師,他們的設計能力很強,但管理、營銷、資金成為了他們的短版,不能把一個品牌進行快速的成長,在天貓上有很多個人的設計師品牌,但他們的發展很緩慢。

 

未來五年趨勢一:設計師品牌集群化

 

我們有一個設計師集群,每一個品牌的創始人都是我們集團下屬品牌的負責人。那是初語的設計人是香港的設計師,「生活在左」設計總監都有相當豐富的品牌實踐經驗。我們在尋找這樣有能力的設計師,讓他們可以借助我們的平台,借助天貓、唯品會、京東這樣的渠道平台,實現他們的品牌夢想,他們是我們集團的合夥人,不是職業經理人。這就是我們在打造設計師品牌的模式。

 

 

國內外的設計師普遍設計能力都很強,IT系統、管理、營銷、資金確是他們的短板。我不客氣的說,現在很多設計師還遊離在夢想階段,在國外,設計師是個崇高的職業。為什麼?

 

美國工業化、消費者個性化要比中國早幾十年,他們的設計師創作的價值很高,得到社會普遍認同。而中國剛剛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意識中轉變過來,只是缺少好的平台成長。

 

 

茵曼這種模式需要有什麼樣的特徵?「茵曼模式」就是快速複製像茵曼這種特色、個性化品牌的塑造方式和管理模式,形成集團化品牌矩陣。這種為特定人群而生的品牌,能夠形成獨特風格。

 

這些品牌創始人需要對品牌有強烈的發自內心熱愛,另外品牌要有非常個性的人群,主要是做風格有沒有個性,有多窄很重要,要為特定的受眾形成獨特的風格。

 

總而言之,互聯網的時代單單是靠個人的力量,或者是小團隊的力量是很難爆發出你的魅力,更多不是靠單兵作戰,而是靠聯合。單兵作戰不是互聯網品牌出路。

 

最後,我對今天演講的歸集點放在「用戶信息」上。我們的供應鏈信息也好,還是回歸到用戶,用戶在互聯網的時代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脫離了用戶,如何實現品牌的個性化,供應鏈的信息化等等,都是沒有辦法解決的。我們要分析消費者的特徵,用戶的購買習慣,用戶的文化屬性,年齡等等,這樣才能夠解決互聯網品牌在成長過程中的煩擾。

 

 

用戶的信息才是未來互聯網品牌的核心命脈,我們不能夠了解用戶掌握用戶,只是拉新用戶,將是非常殘忍的事情。只有了解你的用戶,掌握用戶的特徵才是互聯網品牌發展的未來。

 


 茵曼方建華:未來五年 互聯網品牌發展的「三大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