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學生組成的政治社會運動組織「學民思潮」於3月20日宣佈停止運作,原因是組織的部份成員會分別成立不同的組織或參政,因此決定解散。相信香港人對「學民思潮」這個名字都不會感到陌生,自2011年5月29日成立以來,組織曾帶領港人及學生參與多場大大小小的政治運動,喚醒一向對政治冷感的香港人,開始關注切身的政治及社會議題之外,亦令香港年青一代投入參與政治運動。

學民思潮的由來

學民思潮成立於2011年,當年創立組織之目的,是反對特區政府所提出的國民教育科。當年政府在2011年中旬提出在全港中、小學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並向市民發佈諮詢文件。外界對於國民教育獨立成科各有不同的意見,其中大部份人都認為此科只是中國政府企圖透過學校來管制學生的思想,是浪費上課時間及公帑。

政府當年發佈的諮詢文件,對象只局限於部份校長和教師,未有包括學生在內;因此,為了表達學生的意見和監察設立此科之目的和影響,由學生組成的「校園意志」、民間組織「九十後動員」和由90後的社運人士聯手組成「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聯盟」以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同年5月29日,「學民思潮」正式成立,召集人由「校園意志」主席林朗彥、「九十後動員」負責人鍾曉晴和黃之鋒共同擔任。當年「學民思潮」的宗旨是反對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當時仍為中學生兼為同校同學的林朗彥和黃之鋒於母校滙基書院(東九龍)參選學生會,其後林選擇退居幕後,負責文宣工作,於是辭去召集人一職,而鍾曉晴亦於2012年6月發聲明指,學民思潮的目標已改變,因此宣佈「九十後動員」會退出,但因為兩個組織仍然有一致的方向,從此之後,黃之鋒就成了「學民思潮」的唯一召集人。

「學民」與「思潮」

據網上資料顯示,組織名稱中的「學民」是指來自既是學生又是香港公民身份的人,因此他們要履行公民義務,積極參與社會的事務。而「思潮」就是受到中國學生發起的「五四運動」所啟發,當年中國學生撇棄舊中國的傳統思想,追求「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和「賽先生」(Science,科學),他們渴望擁抱民主,擁有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組織發起人決定以當年的學生運動為榜樣,鼓勵大家追求自由開放和思想自由,而不是盲目的愛國情懷。

在成立的初期,「學民思潮」原名為「學民思潮 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聯盟」,以彰顯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目標,並會關心政府在此科目上的推行和政策,其後該組織在2012年3月刪去「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聯盟」的字樣,只稱「學民思潮」,藉此表示該組織不單是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更會廣泛地關注各項社會議題。

(互聯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