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這是一場由阿爾法公社組織的閉門活動,集結了Uber硅谷產品團隊和中國創業者。雙方在一問一答中,從技術層面揭露了一個不一樣的Uber。比如,「為什麼不建立中國本土的產品?」,原因很簡單,他們覺得這是重複勞動,沒有必要。

以下內容來自阿爾法公社,虎嗅做了刪減和編輯。

 

為什麼不建立中國本土的產品呢?

Nundu(Uber集團產品經理):Uber的核心產品架構是高度統一的,同時對本地化授予了極高的自由度。很多功能都是來自於獨立的城市運營團隊,比如動態定價模型就是SanFrancisco團隊發現的,我們把這個做成產品核心構件,全球都可以使用。城市團隊擁有很高的運營和市場的自治權,比如Driver和Rider的開拓、團隊設立、政府關係,甚至PR。

我們不在各個城市設立獨立產品的原因是,大多數產品的構成是一樣的,這樣就避免了重複開發。讓不同地方的產品團隊做不同的功能開發的話,整個產品的框架就會混亂,系統的複雜度驟然提高,系統內部的交互性也會隨之崩潰。

但Uber會有一套機制來協調城市之間的產品需求,我們每一個職能部門裡都有一個產品運營對應一個國家或城市,他們是功能產品經理和城市團隊的橋樑。Uber能在一天時間上線一個城市的產品。每次啟動一個新的城市,只需要按照產品模版勾選功能,就能快速上線適應當地需求的產品。這樣即利用了統一產品來縮短上線周期,又高度適應本地要求。

 

如何用全球數據,給各個城市做產品優化?

Rafi Lurie(Uber負責實驗性平台):利用數據做產品優化簡單來說分三步:首先獲得一個數字,比如說改變請求按鈕的顏色,提交請求的比例改變了多少。然後你會根據數字做一個實現功能的假設。最後,實驗。進行AB測試和實時監測。

Nundu:但我覺得很多公司做得不夠的一點是,把你了解到的信息傳遞給大家。公司越大,對這些實驗性的寬容度就越低,但Uber是一個充滿了各種測試和實驗的公司。所以對於城市團隊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其他城市的實驗數據,而不是重複地犯同一種錯誤。一個公司的BI,不應該僅僅是公司的一個工具,而是集合這些公司在不同階段中的經驗,這樣每個人都與CEO有同樣的視野和認識。我們對於一些問題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但是我們有一個智慧庫(Wiki)來共享經驗。

Nahom Workie(Uber負責數據平台):我有一點想要補充。如果一項實驗你做失敗了,大家不會認為你是失敗者,而是獲得了一次積累和收穫。你沒有失敗過,只說明要麼你很聰明,要麼你就沒有去試着超越極限。你也不能保證下次成功。Uber非常堅持的一點是,各種實驗數據及時公開,避免同類實驗需要反覆做。

 

內部怎麼評價新LOGO?如何看待反饋數據?

Nundu: 新產品的測試反饋總會讓PM懷疑人生,我帶的團隊經常問我這個產品該不該這麼做。事實上,如果你做的產品測試模型反饋數據全部是正向,這說明你選擇的數據是片面的。我去年負責發布一個新版本的產品,我們的目標就是新產品不好不壞,就行了。只要反饋是中立的,我們就勝利了

因為有時候我們需要把產品放在一個新平台上,或是解鎖一些新任務。如果你過分相信數據或是用戶,你就會錯過很多機會。數據對我來說只是一個工具。當你在一個領域工作很多年之後,你會有培養出一種直覺。你不需要做成千上萬的AB測試,而是只做一兩個就夠了。數據不能幫助你在設計上做更好的決定,設計的直覺和對市場的了解更重要。實際上如果我們把中國的視覺系統放在美國做測試,那肯定是要炸鍋的。

 

如果說城市團隊有了新的需求,誰有權做這些改動?

Nundu:在Uber的執行,不需要預先批准。我曾經在谷歌的搜索引擎團隊工作。谷歌有嚴格的審批制度,我的每項設計都會需要經過差不多二十左右的人批准。

Uber是另外一種玩法。Uber省去了審批,但為了讓所有人的工作在同一條陣線上,我們用RFC的協作方式。RFC,RequestFor Comment。所有跟某項目相關的人都會收到開放郵件,項目的進展會寫在郵件裡,郵件的內容不需要誰來同意,但會事先告知。

 

與滴滴有什麼不同?

Nundu:我的回答很直接:我們的產品更便宜。比如用數據來降低開支成本等等。我的意思,不止是更便宜,還要更可靠,更有用。就像是,有谷歌,雅虎,bing那麼多搜索引擎,使用率最高的還是谷歌。專註是一件有力的武器(Focus is power),我們的理念就是專註於做最好的產品。所以Uber現在是並且將來也是,用最聰明的人,專註的做好打車這麼一件事。

我們的產品初衷是為了讓用戶打到車,當遇到節假日車源不夠的時候,我們就會犧牲價格,增加倍率提高對司機的補貼,來保證用戶能叫到車。沒有車比價格高嚴重一百倍。當你的產品穩定,你做得足夠好時,用戶就會越來越依賴你。

姜智亞(Uber中國產品負責人):Uber的CEO Travis是技術出身。所以,Uber是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交通運輸公司。如果在某個方面出現了問題,那麼Uber會以技術來解決,比如上面提到的想要把等車時間縮短的方式。滴滴現在公司規模已經有四千甚至五千人了。而Uber全球的員工也就5000多人。這是我們最不一樣的地方。


 Uber產品團隊告訴你:為何不做中國本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