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不少股票投資的討論中都有談及公司的競爭優勢,所以於工作坊之中也有參與者有類似的提問。


Eric:
從財務報表中,如何發掘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

止凡回應:
我認為要發掘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是多方面的,對所研究的企業要有認識,例如港交所的壟斷性交易牌照,內地的電訊牌、銀行業及保險銷售情況,持續競爭優勢可以先從這些地方了解。

到看年報時,擁有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其毛利率、回報率、成本效率等數字都會好得驚人,這都是能反映優勢的一些數字。然而,我也發現有一些應該擁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卻不見得年報中有好數字,這時候作為投資者就要作出質疑,甚至迴避。


後記:

競爭優勢是可以從財務報表之中看出來的,然而,如果對公司有財務報表以外的認知,這可是相輔相成,數字與感覺可以作出兩方很好的對照,減低投資失利的機率。

在回應中談論過港交所這公司,眾所周知,香港就只此一家合法的交易所,這壟斷性的交易牌照令港交所有獨市生意的優勢,而這生意亦是利潤水平極高的一盤金融生意。這些因素就是對這公司的感覺,是常識的認知,這些從公司新聞及資料也能認識到。

當我們對照一下它的數字,可以發現其股東回報率非常高,尤其在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之前。高股東回報率、高毛利率,所需要每年的投資資本都不高,這樣的數字令人流口水,照計會引來不少競爭者,但正正有牌照在手,所以能保證其盈利能力的持續。

從認知上看到價值,又從財務報表的數字上看到價值,兩者結果的指導性都相當敏合,但這不代表就是抵買之選,因為還要看看其價格是否便宜。一般這樣合法地「謀取暴利」的公司,難以一個便宜價格買到手。

相反地,有一些認知感覺上理應擁有很好競爭優勢的公司,有時不見得年報中有好數字。其中一個例子是多年前買入,其後又沽掉的國壽。按認知,它是國內市佔率最高的人壽保險公司,外國的保險公司難以打入內地市場,其壟斷性可謂相當之高。

但在投資期間,每年都檢視國壽的業績,發現一直退步著,看其盈利能力及財務報表內的數字,實在看不出它有何霸氣。保費收入增長不好,投資收入亦不好,最大問題是內地同業不少也做得比它好。明明有很好的壟斷地位,但盈利能力又不好,於這情況下,投資者會問一個問題:「到底公司賺來的錢到哪裡去呢?」

作為投資者,把公司當成是有血有肉的公司,全面考慮及了解,如何多方研究發現數字與感覺不一致,當中有所懷疑,不妨另覓目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