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萬物之所以能夠生存都是依靠水源;而一座城市的發展,也取決於城市本身的資源是否足夠。當年英國接管香港成為殖民地,把香港由一個細小的漁村發展成今時今日的國際大都會,當中面對了不少的困難,而其中一項就是香港完全缺乏水源的供應。因此,當時的政府在香港興建了不少水塘,來增加儲水量,提高供水服務,亦令城市得以發展。

大潭、薄扶林、香港仔水塘都是在二戰前建於香港島上的水塘,而今天所介紹的是,同樣建於二戰日軍侵略香港前,首座位於九龍半島的九龍水塘。九龍水塘是由三個水塘所組成,當中包括有九龍水塘、九龍副水塘及九龍接收水塘,而整個水塘群均位於金山郊野公園之內。另外,有趣的是,雖然該個水塘群稱之為九龍水塘,但根據現時本港地區行政的劃分,三個水塘同樣座落於新界沙田區的西南部;而根據劃分,鄰近的石梨貝水塘雖位於新界葵青區石梨貝之東南,但有時侯亦會被視為九龍水塘群之其中一座水塘。石梨貝水塘於1923年動工,1925年建成,容量達1.16億加侖。

當年的中國清政府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其後於1989年,英國再取得界限街以北的九龍及新界的管治權後,當年的港英政府便開始一系列的基建工程,當中的水務供應系統便是其中之一。當年為了供應食水給新九龍及新界南部,港府便在1901年於針山以南及畢架山之西一帶的地段興建新界首個水塘,並於1910年落成啟用。當時的水塘容量達3.5億加侖。到了1922年,水塘的堤壩改以用石建成,並把高度提升至100呎,於是水塘容量便增加了150萬加侖。而堤壩呈弧形的外形,則是非常獨特的設計。

1926年,港府再大興土木,建造了一個用於接收城門水塘的食水,並把水輸送到石梨貝濾水廠過濾的九龍接收水塘。1931年,俗稱為新塘的九龍副水塘開始興建,並於一年後落成,而儲水量為1億8,500萬加侖。

近百年以來,九龍水塘都為香港市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食水服務;由於水塘內的每一樣事物及建築均具有相當高的價值,香港政府於是在2009年把九龍水塘內的5項歷史建築物,包括主壩、主壩水掣房、溢洪壩、溢洪壩記錄儀器房及記錄儀器房,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九龍水塘水壩

▼九龍水塘

▼九龍副水塘

▼九龍接收水塘

(圖片:維基百科)

(影片:Youtube lap kee t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