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政府為僅26公里的高鐵要豪擲650億元(現在遠不只此數),一群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苦行,26步一跪拜,著大家關注菜園村的農民。2012年一群中學生絕食要阻止洗腦國民教育。到今年9.22 大專生罷課,9.26爬入公民廣場,激發史無前例的雨傘運動。
梁振英政府才恍似如夢初醒,表示過去的青年工作做得不好。其實,以上的事件、坊間的各項民調,以及一些網上媒體的言論,一直顯示年輕人對政府極度不滿。 當年反高鐵出現「80後」這名詞,曾蔭權也扮上網一族,希望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
今年梁振英政府的分析,是不少年輕人都對房屋和向上流動感到不滿,當然他同時也諉過年輕人對《基本法》欠缺認識、傳媒渲染、通識教育錯誤等。於是,他11月底提出解決方案,在扶貧委員會成立專責小組,研究教育、就業及培訓等工作,改善年輕人的向上流動機會。
奇怪是一個星期後,上周末梁振英又搬出截然不同,甚至自相矛盾的另一套說:香港發展面對人才短缺,將有「較寬鬆的入境政策出台,促進更多人才流動」,他同時又鼓吹香港青年離開香港,到外地尋找符合自己興趣、符合自己能力的機會。
香港是國際大都會,若某類工作崗位本土人才不足,目前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審批制度讓外地人才來港。另一方面,過去數十年間也有大量港人出外工作,無需特首刻意作呼籲,相信這些建議都搔不著癢處,不能解決青年問題。 政府的所謂「青年政策」最嚴重的問題,是上一代的建制中人,根本不了解這一代的年輕人及其價值觀。
部分年輕人或許真的欠缺向上流動的機會,又或買不起樓,但是真正推動他們的,不是追求物質,而是追尋生活意義,特別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住房方面的要求不是買到自己負擔得起的私人樓宇,而是質疑為甚麼要買樓,將收入的一大部分奉獻給地產商。
從高鐵、國教到雨傘的年輕人 (余若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