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在網路看到一條我完全不能理解的「校歌」片段,聽了兩句,就已打了交叉,在我腦海不留一點印象,也泛不起一點漣漪。

但後來,有那大學的校友公開自己的姓名,向該大學的宣傳人員進言:

【這是能力範圍我可為大學所做的事】(隨便轉載、參考、抄考、按照個人經歷轉為己用)致 浸會大學校友事務處:本人為傳理學院中文新聞專業校友周萬聰(1995-98),就近日 貴處為浸會60周年校慶製作之《我們都是浸大的》影片,表達意見。...…

Posted by Steven Gunner Chow on 2015年10月28日

Steven Gunner Chow

10月29日 12:30 · 香港 · 編集済み ·

【這是能力範圍我可為大學所做的事】(隨便轉載、參考、抄考、按照個人經歷轉為己用)

致 浸會大學校友事務處:

本人為傳理學院中文新聞專業校友周萬聰(1995-98),就近日 貴處為浸會60周年校慶製作之《我們都是浸大的》影片,表達意見。

本人就讀浸大時為基督徒詩班成員,每年開學禮和畢業禮均獲邀獻唱,因此本人與一眾詩班員比絕大部分浸大同學,有更多機會認識與唱頌校歌。前任校長謝志偉有份譜寫曲詞,歌曲旋律莊嚴,歌詞優美感動,每次聽著唱著,均會肅然起敬,也成為我三年大學生涯的重要回憶。

本人看過《我們都是浸大的》影片後,感到非常困惑,甚至只能以「災難」來形容。主唱者沒有繞樑三日的歌聲,可以理解,因他們絕大部分都不是音樂人,問題是:

為何這首令人看得搖頭嘆息的影片,可以經過重重關卡,最終得見天日,並在互聯網廣傳?

為何影片構思、審議、拍攝、剪接、後期製作,可以如此粗製濫造,甚至連業餘水平也不如?

為何好端端一首莊嚴肅穆的樂章,會變成不倫不類的輕快電子音樂(也許我真不懂得何謂音樂)?

為何一首記載著大學昔日歷盡艱辛,經前人艱苦奮鬥終修成正果的樂曲,會淪為外間笑柄,被傳媒以嘲諷方式廣泛報道,更令一眾參與演出的校友難堪不已?

作為校友,我真的一點也笑不出。聽聞有關影片日後擬於大型商場與公共交通工具播放,倘若屬實,實在不敢想像「浸會大學校歌」會成為多少人訕笑之話題,也不知道當日帶領浸會撥開雲霧見青天的謝志偉校長與一眾教職員,心裡會是甚麼味兒。

本人強烈 要求貴處慎重考慮,從網上刪除所有《我們都是浸大的》影片,並取消一切於媒體或公眾場所播放之計劃,重新構思紀念校慶的拍攝方案。

周萬聰

學生編號:95002790

 

那首歌之奇怪,是叫各方「有名氣」的校友拍攝一節片段,各界新聞小花、新聞王子、大學教授、講師,連同我電台的同事,100毛的阿Bu都被拉下水了。結果出來的效果,比春田花花幼稚園更有喜感。

周萬聰氏的質問,合理得很。為何在大學六十周年的時候,要令校友這樣子出醜呢?由意念構思、實行到出街的時候,究竟有幾多個人有想像過,這樣子的影片出來,會做成何等可怕的反效果。甚至是,參與的人,不少都是資深傳媒工作者,他們怎會容許這種公關災難出現,甚至成為公關災難的一部份?

 

品味才是本質問題

問題是,這種「圍威喂」式「公關行為」,對很多參與者而言,都是聽「大台」的話。大會叫我做什麼就做什麼。最後出來的結果是怎麼樣?參與者本身都不知道。聽一位有份在片中演出的朋友說,他不知道他的影像,「會這樣子被處理」,也不知道原來打光、調色、音質都是這樣差劣。

也許,整個香港的最大問題,就是有一大部份手執資源的人,不理會社會脈膊,不知道品味如何物。正如,有一些自稱左翼政黨人士,曾在面書質問我為什麼我會撐 Mr. Wally 而不撐那些在旺角跳舞的大媽,問兩者的本質都是「街頭表演」云云。

我心想,香港的社運人士,要不品味低落,分不清賣淫和賣唱;要不就是愛偷換概念,覺得有些人支持一些好事,大眾又喜歡,他們就酸,覺得大媽們扭動身體的舞蹈跟Mr. Wally的唱功一樣。

從浸大事件再到左翼撐大媽事件,可見香港各個階層都有惡俗品味之士把持,做出一個又一個公關災難,荼毒人心。品味淪喪,價值崩壞,即使香港有普選,都很難相信,香港人有能力分辨誰是有能有識有志有膽有能之士了。



 https://www.facebook.com/kengo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