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子的評分非常之高,在各大影評網站的得分都沒有低於8.5,在爛番茄上新鮮度高達 98%,(《碟中諜5》是 92%),IMDb普通用戶評分 8.5分。

Metacritic的2015年榜上,《玩轉腦朋友》排名第三,並且是唯一已上映的電影。

不僅口碑載道,《玩轉腦朋友》票房也不差。北美票房高達 3.55 億美元,位居Pixar史上第二(第一是《反斗奇兵3》,北美票房 4.15 億美元。)

不少影評人也給出了很高的評價,比如《虹膜》電影雜誌(IrisMagazine)主編magasa:

不要小看《玩轉腦朋友》,這部劇情極簡的影片在創作上有幾個重大挑戰:一是如何歸納出符合電影需要的心理學機制;二是將人的思維過程擬人化和可視化;三是為上述的過程賦予一定的戲劇性和故事性;四是讓心理機制和外部世界同步且互動。Pixar彼思完美地完成了上述幾項工作。這部電影真是代表了3D合家歡動畫電影的最高水平。

先不去討論為什麼會在中國內地票房失利等,我們來看看,為什麼說這部電影,堪稱一部偉大的動畫片,乃至稱得上Pixar 最好的動畫片。

 

這部片子講了什麼?(不含劇透)

故事分為兩條線。一條是小女孩萊莉隨同父母搬到了舊金山,新環境讓萊莉無所適從,情緒產生了劇烈波動。

而另外一條線則是萊莉大腦裡的五種主要情緒,用五個擬人化的小人來表現:阿樂(快樂)、阿愁(悲傷)、阿驚(害怕)、阿憎(厭惡)和阿燥(憤怒)。

他們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和想法,情緒們在腦內的動作影響着萊莉現實中的行為。由於另外兩位陷入迷茫,大腦裡只剩下掌管憤怒、害怕與厭惡三位負責,導致本來樂觀的萊莉變成憤世嫉俗少女。阿樂與阿愁必須要儘快在複雜的腦中世界回到大腦總部,讓萊莉重拾原本快樂正常的情緒。為了保護萊莉,他們在她腦內來了一場充滿想像力的大冒險。

換句話說,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就是將人們日常的情緒擬人化,並帶入特定的角色性格。

我們能看到不同的情緒發揮主導作用:

 

當「阿燥」主導的時候

五彩繽紛的「記憶球」

不同的「人格島」

甚至還有夢境、幻想、遺忘、潛意識……一部動畫片,用千奇百怪又簡單明了的方式,告訴了我們人的腦子在做些什麼。

Pixar 花了整整5年時間來完成《玩轉腦朋友》。一方面,由於這部電影涉及許多心理學的東西,比如情緒、夢境、潛意識等等,所以主創們做足功課,咨詢過不少心理學、神經學、甚至精神科專家。

偉大在哪裡?

《玩轉腦朋友》是一部關於心理學的電影,它所涉及的心理學概念之廣和細,很可能是電影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因為這是罕見的直接把人的心理過程作為故事情節的一部電影。

這部片子的導演是彼特·道格特,他上一部片子是著名的《沖天救兵》,再往前追溯,則是2001年大名鼎鼎的《怪獸公司》,事實上《玩轉腦朋友》彼特·道格特和他的團隊花了整整5年時間來完成《玩轉腦朋友》。他們請教了許多心理學專家,來弄清楚比如情緒、夢境、潛意識等概念和具體含義。

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教授Dacher Keltner,他曾出版過暢銷書《生而為善:關於有意義人生的科學》,也經常為《紐約時代周刊》、《倫敦時報》等報刊撰稿。他主講的有關情緒方面的課程在美國心理學界有着相當的影響,跟Pixar 也有長期的合作關係,我們可以將其看作是Pixar 的心理學智囊。

Dacher Keltner在伯克利主持以社會互動為主題的心理學研究室,此外還有名為「The 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 」的心理學研究中心(該中心曾經名為情緒和平和心理健康發展中心,提供各式各樣的心理咨詢服務和相關書籍。該中心可以說正像電影中小女孩不被憂傷觸碰的核心記憶一樣,提供着關於感恩、利他、寬恕、快樂等等健康人格的必備元素的指導和教習。

可以預想,《玩轉腦朋友》將頻繁的出現在小學高年級的心理健康課上,以及大學普通心理學的第一堂課中。我甚至懷疑,我們的心理教師和普心講師給予的能否超越這部電影所帶來的收穫;至少於我來說,從切入點和趣味性的角度,《玩轉腦朋友》完全可以超過《心理學與生活》,成為心理學入門推薦的首選。以這個視角,如果21世紀是心理學/神經科學的世紀,那麼這部電影可能會成為Pixar 至今為止,影響最大的動畫電影。

 

(本文來自虹膜公眾號若干文章以及網上報道的綜合,感謝虹膜的解讀)


 為什麼說《玩轉腦朋友》是Pixar 今年最好的動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