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Medium,作者:Niv Dror,機器之心編譯,參與成員:趙賽坡、汪汪。本文頭圖經海洛創意授權,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下面這幅圖來自庫茲韋爾《奇點臨近》一書。
我過去曾說這是技術商業史上最重要的一幅圖。現在,我想說,這是有圖像以來最最重要的一幅圖。
——Steve Jurvetson(風險投資人)
摩爾定律 | Moore's Law
對很多果粉來說,iPhone每一次性能提升和外觀改善的間隔期都是兩年。這就是摩爾定律在作祟,而今年是摩爾定律五十周年,下圖是風險投資人Steve Jurvetson的一條推文:
零部件變得更便宜,計算機也變得越來越小,讓我們看幾個比較直觀的對比,下圖是像素的對比:
而下圖則更直觀,20年來技術進化的「終點」可能就是一部iPhone。
1965年,英特爾聯合創始人Gordon Moore注意到半導體行業的一個規律: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晶體管)數目,約每隔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這條發端於半導體行業的規律成為過去五十年來資訊革命的終極定律,雖然越來越多人質疑該定律已失效,但至少現在還有效。雲存儲公司BOX 創始人Aaron Levie是摩爾定律的忠實粉絲,看看他的幾條推文:
而且,摩爾定律也成為諸多行業預測時的風向標,比如汽車行業:
硅谷投資者馬克安德森還將摩爾定律的歷史「追溯」19世紀的蒸汽機發展史中:
不過嚴格意義上說,摩爾定律對於集成電路的預測只不過是對計算機發展的五個不同階段的預測之一,當然,時間上也是離我們最近的。風險投資人Niv Dror這樣說道:
人類計算能力的發展可謂源遠流長,下圖展現了五大階段:
從IBM為美國人工普查開發的機械計算機一直到個人電腦
加速循環規則
在《奇點臨近》這本書裡,庫茲韋爾提出加速循環規則,簡而言之,就是技術的力量會以指數級的速度迅速發展並擴充。
上面這幅圖就是風險投資人Steve Jurvetson認為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一幅圖。這幅圖時庫茲維爾版的摩爾定律,長達110年,從而涵蓋了計算機發展過程的五大階段。
指數增長的力量
人類的感知是線性的,但技術的發展是指數型的。我們的大腦固守着線性的期望,因為這是它過去累積的經驗。然而今天的技術進展日新月異,過去與今天不能同日而語,而今天也永遠趕不上未來的步伐。於是,我們突然間發現,自己身處一個完全意想不到的世界里。
庫茲韋爾舉了互聯網的增長做例子。下圖包含上下兩張圖表。下方的圖表是線性的,使得互聯網的增長看起來十分突然,出人意料。而上方的圖表描繪了同樣的數據,但採用了對數刻度,於是看起來似乎講了一個完全可預測的故事。在指數圖中,互聯網的增長並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所呈現的方式更加直觀,也更容易理解。
互聯網的增長:技術的發展屬於指數域,而我們的經驗限於線性域
我們依然傾向於低估即將到來的一切,因為要真正發自內心地理解這個指數型技術增長的世界,是相當困難的。這是最近才出現的發展趨勢,理解未來的技術進展會達到多麼巨大的規模,這非常重要。尤其是現在,我們正在接近庫茲韋爾所說的「棋盤的下半場」(Second Half of the Chessboard)。
棋盤背後的故事
棋盤背後的故事:棋盤背後的真實故事早已失落在時間的場合中。這個故事大概是說,象棋的發明者是一位數學家,他向國家的統治者展示了他的發明創造。這個遊戲中引入了國王和王后、騎士、主教、城堡和士兵,代表國家裡不同地位的人。它展示了社會中各個階層的重要性。
國王被深深打動了,他讓發明者任選自己的獎勵。數學家說,他要一些糧食。在棋盤的第一個方框裡,放上1粒米,在接下來的每個方框,放上前面2倍那麼多的米粒。國王不同意,認為他所要的東西太少,但數學家堅持要這麼多。
當他們到達第32個方格時,獎賞已相當於幾英畝稻田的產出——很可觀,但還可以接受。但是,當算到第64個方格時,據估算,需要珠穆朗瑪峰那麼高的一堆米粒。這就是一個簡單但戲劇性的幾何級數的解釋。
(到最後,國王意識到自己被指數愚弄了,就砍掉了數學家的頭。但還有一些故事說,最後這個數學家成為了新的國王。)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很容易注意到,國王和數學家在棋盤的前半場都相安無事。數學家最初得到了一勺米,接下來一碗米,然後一堆米……到棋盤的前半場結束時,數學家已經累積了40億粒米——此時,國王終於開始注意到問題了。只有當他們進入棋盤的下半場時,情況才每況愈下。
前半場的米粒數:4,294,967,295
後半場的米粒數:18,446,744,069,414,600,000
DataFox分析師Niv Dror引用StevenLevy的話評價摩爾定律:
摩爾預測的非線性增長讓人十分費解。所以,只有極少數的人才能理解它,這一點也不奇怪。
在我們的一生中,令人費解的非線性增長在計算機領域會變成現實,因為從第一代可編程計算機發明以來,計算速度的翻倍次數已經剛好超過32次。
庫茲韋爾的預言
當我們的大腦中運行著軟件時(通過納米機械人),隱私和安全問題就來到了最緊急的時刻。
——雷·庫茲韋爾
庫茲韋爾以他對未來那令人腦洞大開的預言而聞名,當然他的履歷也相當精彩:
上圖展示了庫茲韋爾幾乎「先知」一樣的預測能力,比如他在1990年(25年前)預言……到1998年,計算機將打敗象棋冠軍。結果,1997年,IBM的深藍打敗了加里·卡斯帕羅夫。再比如他在1999年預測到2009年,人們將能通過語言對計算機下指令。2009年前期,自然語言介面(如蘋果公司的Siri和Google Now)已經發展了很久。如今,我已很少使用我的鍵盤,而是口述文字來發郵件。
在2005年,他預言到2010年代,虛擬解決方案將能夠提供實時的語言翻譯,外語能被實時翻譯成你的母語,並用字幕的形式呈現在你的眼鏡上。現在,微軟(通過Skype Translate)、穀歌(Translate)等公司已經能做到這點,並且還能做到更多。一個叫做Word Lens的App就能用你的相機找到文本圖像並進行實時翻譯。
比爾蓋茨這樣評價庫茲韋爾:
……我認為雷是預測人工智慧未來最準的人。
——比爾·蓋茨
庫茲韋爾對未來的預言也許聽起來很瘋狂(它們真的聽起來很瘋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最重要的事情並不是某一個特定的預言,也不是精準到某一年。重要的是聚焦在它所表達的事實。這些預言是基於對摩爾定律的雷的加速循環規則的理解、對指數型增長的意識,以及資訊技術遵循指數型趨勢的預視。它們也許聽起來很瘋狂,但是它們並不是無中生有。
接下來,我們看看庫茲韋爾對於「棋盤下半場的預測」。
棋盤下半場的預測
到21世紀20年代,隨著納米機械人變得越來越智能,超過現今的醫學技術,絕大多數疾病都將消亡;正常的人類飲食都會被納米系統所取代;圖靈測試開始被通過;無人駕駛汽車開始佔領街道,高速公路上根本不允許人類駕駛。
實際上,納米機械人已經首次將貨物運送進活體動物,如下圖:
而第一台真正無人駕駛汽車的原型也已經出來:
到21世紀30年代,虛擬現實將感覺起來100%的真實。到30年代末,我們將能夠上傳自己的思想/意識。庫茲韋爾預言2030年的VR將由遍佈大腦的納米機械人組成,它們將能控制我們的視覺、聽覺和嗅覺。
比如下圖中的這個人,這可能就是人類的未來:
到21世紀40年代,非生物智慧將比生物智慧(比如我們)高級10億倍,納米技術將能從空氣中烹飪出食物,並創造出任何在物理世界中純屬異想天開的東西。
下圖是一隻克隆狗狗,韓國製造,由同一個已故的狗媽媽克隆出來。
到2045年,通過把大腦新皮層與雲端的人造新皮層無線相連,這樣,我們的智慧將增加10億倍。
通過把大腦新皮層與雲端的人造新皮層無線相連,以增加智慧10億倍——這究竟什麼意思?
2014年3月,庫茲韋爾在TED大會進行了一場傑出的演講。演講題目名副其實:準備好混合思考模式(Get ready for hybrid thinking)。
這是演講中的一些亮點:
納米機械人將讓我們的新皮層與雲端的人造新皮層相連,擴展我們新皮層的能力。
我們的思考將變成生物和非生物相混合的思考模式(非生物的部分符合加速循環規則,會保持指數型增長)。
額葉皮層和新皮層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所以這是新皮層的量變(就像增加了處理能力)。
上一次我們擴展新皮層的能力是在200萬年前。那一次,思考獲得了額外的量變,是引起質變躍遷的決定性因素,並發展出了語言、科學、藝術、技術等等。
我們將再一次擴展新皮層的能力,只不過這一次,它不會受到結構和尺寸的限制。通過和雲端相連,它將永無止境地擴展下去。
我們的家裡已經有一台超級計算機了。我們的指尖連接著世界上所有的知識,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輕易獲得。請記住,我們總是傾向於低估技術的進步(2045年並不是一個嚴格的截止時間)。想像一個處處直接與大腦相連的未來,真的很難嗎?
變革正在進行中。5年內,我們將能對神經皮層進行反向工程。庫茲韋爾預言,到2030年,我們將能夠對整個大腦進行反向工程。他最新寫的書叫做《如何創造思想》(How to Create a Mind),這正是穀歌聘用他的原因。
人類和機器的混血
庫茲韋爾早已預言人類到2045年將永生:
雷·庫茲韋爾 | 2045年人類將能永生
我們將變得越來越非生物化,表現形式是非生物的部分佔據越來越大的比例,而生物部分變得越來越不那麼重要。實際上,非生物的部分——也就是機器的部分——將變得非常強大,它將能夠完全理解和模擬生物的部分。即使生物的部分消失了,它也能夠繼續工作下去,看不出任何區別,因為非生物的部分已經能夠完全理解它了。
我們還將擁有非生物的身體。我們可以用納米技術創造出身體,並在虛擬現實裡擁有一個虛擬的身體,感覺起來就像真的一樣。虛擬身體的細節和真實身體感覺無二,我們正需要這樣的東西,因為我們的智能直接與身體相連。然而,這個身體卻不一定非得是開啟了各種「故障模式」的生物身體。
研究證明,人們主觀上開始對自己的化身產生自我認知。在未來,它們將不再只是虛擬環境中的一張小圖片,而會讓你擁有身體的知覺。當你處在那個環境中,你就將擁有虛擬的身體。它們和真實的身體感覺起來沒有任何差別。
事實上,人類正在變得越來越非生物化……比如下圖一個失明的男人裝上了仿生眼睛,10年來第一次看清妻子的臉。
我們也將擁有非生物的身體:
DARPA的「黑科技」神經控制假肢,如果生物的部分消失了,感覺起來不會有任何的差別……
而仿生芭蕾看起來就像真的一樣:
對社會的影響
技術奇點——「一個假說,技術的加速發展過程會導致一個失控效應,人工智慧將超越人類智慧的潛力和控制,迅速改變人類文明。」這已超出了本文的範疇,但是這些發展肯定會給社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儘管具體的影響還不甚明瞭。
一個掃地機械人企圖吃掉它正在睡覺的主人的腦袋:
貧富差距將會更大。當然正如MIT所言,技術將在收入不均衡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不可想象之物將變成現實,社會將發生變革。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國偵探小說作家,1890~1976)曾不敢想象自己能富裕到擁有一輛車,也不敢想象自己會貧窮到沒有僕人。
但現在,技術進步與社會變革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正在加劇,你感受了嗎?
轉載請聯繫公眾號:機器之心(almosthuman2014)獲得授權,個人微信號「jiqizhixin2014」
從摩爾定律指數增長,庫茲韋爾如何預測未來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