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經海洛創意授權使用,未經許可,不得轉

阿姨很

50多歲的金阿姨每天早上7點鐘一過就要出門買菜,九點半之前必須把所有的食材都處理好。緊接著就要在午飯時間到來之前,在自家不到3平米的廚房做出將近20份午餐。等送餐員一撥一撥的把午餐都取走後,收拾好滿目狼藉的廚房,金阿姨才能吃到每天的第一餐飯,此時已經是下午兩點鐘了

作為一名「職業手藝人」(在至少3家飲食共用平臺上售賣自己做的午餐)金阿姨的每一份午餐售價2530元,刨除成本,每天能掙二三百。售賣午餐的收入,是這個夫妻雙雙失業、孩子又在上大學的三口之家唯一的經濟來源

「做完飯頭昏腦脹,腰酸背痛,手臂都抬不起來了。沒辦法,掙錢嘛。」金阿姨邊吃飯邊說,「人多也能多拿平臺的獎勵補貼。

O2O的大潮裹挾著資本與夢想在中國的首都北京,確切的說在北京朝陽區的望京社區,形成了一個強勁的漩渦——金阿姨,不過是其中的一粒細沙

京東創始人兼CEO劉強東在20153月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向外界透露了京東要打造完全平臺的消息

「北京有很多退休老年人,他們有很多時間跳廣場舞。如果他們願意,可以每天在住所周圍2公里內去送一兩個小時的菜。這樣既可以鍛煉身體,又可以為小區服務,豈不是一舉兩得?

阿姨很忙,要熟練使用智慧手機,要幫京東送快遞,還要被各種家政O2O爭搶,懶人生活最常見的打開方式,已經儼然成為「離我家最近的空閑阿姨」。當然,打著共用經濟旗號的餐飲O2O也加入了「阿姨爭搶大戰」——媽媽的菜最香,趕緊回家吃飯

相較於整合閑置大媽勞動資源的快遞和重視培訓服務標準化的阿姨家政。通過家庭廚房實現飲食共用,前景似乎也值得期待。但是,進行標準化量產還是發掘每個廚房的個性化產品,這個問題很多創業者都沒想清楚。而將阿姨做的飯推向互聯網市場,這件事本身,真的靠譜嗎

所謂「家庭廚房

美好的共用經濟給我們勾勒的畫面是這樣的:晚上回家,多做了一點飯,十分鐘後就被住在附近的單身白領定走。可如果附近,有上百個單身白領需要訂飯呢?同時,每一個阿姨身邊又有若幹個平臺在兜售她做的飯呢

「家庭廚房」這座看似「零成本開採」的金山,在最近一年多的時間,進駐了大量挖掘大軍。   越來越多的平臺,以及越來越多進駐平臺的「同行」與客戶,產生了大量的訂單。那麼接下來我們所看到的,就沒有之前的藍圖那麼美好了

這一領域直接出現所有市場上都會出現,而且是最低端的競爭方式——價格戰。金阿姨也抱怨說

「都是午飯,一樣的材料,有人比我便宜十塊錢,這麼算他成本都回不來啊?怎麼這樣呢?

都是紅燒獅子頭,平臺上有賣30塊一份的,也有賣18塊錢一份的。而當單身白領為省下12塊錢而下單時,可曾知道,超市中的半成品的標價僅僅是52毛錢。僅以肉丸為例,加工半成品所需要的時間也僅僅是手工製作一份的十分之一。所以就不難理解某些平臺上一些「超級媽媽」一次就能提供近百份的精美套餐。這確實是「廚房」,但已經和「家庭」無關,如果非要給一個定義,那就是「作坊」

而當一些本就具備量產能力和價格優勢的街邊小店也打著「關愛白領」的旗號進駐的時候,那隨之而來的還有可能是地溝油、餐具未消毒和過期食品再加工等等安全隱患

除了「阿姨」們自己在產量和成本上「下足功夫」,投資人也揮舞著手上的支票,以高額的補貼,大力度的推廣,力求最大面積的佔有資源和用戶,同時拖垮競爭對手

情懷外裹著泡沫,一戳就

金阿姨說,客戶越多,所得到的平臺補貼也就越多。以至於剛剛開始在平臺上賣午餐的時候,因為沒有客人,她甚至請親戚朋友下假訂單,來獲得平臺的補貼。而這是絕大多數「家庭廚房」起步的的做法。高額的補貼從何而來?當然是親愛的投資人們。20158月,在中關村蟲洞咖啡舉辦的新浪創業路演美食專場中,作為特邀嘉賓的伏牛堂創始人張天一開場便說

「今天中午,我花了3塊錢吃了一份很好的午餐,感謝投資人。

2014年下半年開始,北上廣人民生活水準提升不少,因為全球的VC都來給上班族補貼生活。幾塊錢能做的事,忽然變得很多,拼車、大掃除、美甲……當然還有吃飯。大多飲食共用APP,新用戶只需花1元就能吃頓午餐,邀請好友成功後,立刻得15元紅包

在這裡,不得不再次提到望京——宇宙O2O的中心。掃碼送XX、註冊送XX、下載送XX,「香送」、「來個水果」、「優車誠品」、「回家吃飯」……依次排開的廣告條幅上,醒目標注著各家公司的名稱和二維碼。望京SOHO前的「掃碼一條街」,不超百米的人行道,至少聚集了30家公司,吃喝用都有,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望京人民靠著各種贈品可以妥妥過一天

大多創業公司人力資源有限,都不會用自己的員工做「地推」,而會選擇大量雇傭臨時工,這種外雇的「地推員」每天的工資在100150元之間,獲取用戶的任務量為3040個,超過規定數量,每個額外提成2元左右。地推員們各有一張表格,記錄著由自己拉到的路人手機號碼

相較公司員工,這些外雇地推員完全不在介紹產品上「浪費時間」,而是「快准狠」直奔主題,以獲取工資和提成

「你瞎填就行,不用輸驗證碼的,要不我幫你編一個?

地推員頗為貼心地提醒。虛構了姓名和手機號碼後,他用這個假客戶的身份幫掃碼的人領到3元優惠券,並在平臺上完成一次火龍果的購買。「好了,你挑一個吧。」他指指身邊的幾箱火龍果,到下班之前,它們將全部被送出去。 

這樣的推廣方式,轉化率其實很低,十個掃碼的,能留下一個真正的用戶就不錯了。在急功近利的「掃碼一條街」背後,卻是創業者「情懷主導,生意靠後」的理想主義。如今的共用模式,都在主打「情懷」二字

大爺大媽做飯不是為了掙錢,是心疼在外打拚的孩子們,想給你們做頓好的

幾乎所有飲食共用平臺的創始人都會這麼說。於是,投資人們拿著概念、虛假的用戶數和訂單量,在各種場合講著商業傳奇故事,和創業者們一起上演皇帝的新裝

一切本該從分享開

每一個飲食共用平臺,創建初期都會為找不到「生產者」而發愁。為此,各家紛紛打出了「最低保障5000元」、「月入10000元」的誘人條件來招攬大叔大媽上平臺做飯

有一個APP曾推出過非常誇張的手藝人補貼計劃——只要你每天堅持上傳自己做的菜,無論成交與否,都可以得到每月3000元的固定補貼。但這個計劃實施一個月後就被迫停止,一來成本太高;二來,即使用錢「燒」出了固定的手藝人,也鮮有用戶上平臺訂餐。失敗完全在意料之中,因為以這樣的思路來吸引手藝人,已經嚴重偏離了互聯網共用經濟「整合閑置生產資源」的初衷,不去引導分享,而是幫每個大爺大媽在平臺上開」小飯館「

縱觀當前飲食共用平臺上的生產主力軍,竟以60後居多,而這一代人,恰恰是最缺乏分享教育的一代人。他們成長於一個物質極度匱乏,卻「榜樣英雄」倍出的年代。他們滿懷熱血與理想,卻時刻與飢餓抗爭,精神無限充實,生活卻非常乾癟。他們身上沒有共用經濟的土壤,連無土栽培都缺乏養分。互聯網應該教會他們如何享受分享的快樂,而不是給他們戴一個賺錢的沉重枷鎖

金阿姨也說,等孩子大學畢業找到工作,她就不在平臺上賣午飯了

那麼,互聯網飲食共用的出路到底在哪裡呢

首先,優質的手工食品,一定會比市面上貴,因為它的勞動和材料成本都非常高。會自己做甜點的人,一定很少去買味多美。雖然在共用經濟領域,低價仍是用戶是否買單的衡量因素之一,但在全球範圍內比較成功的案例,無論是「主廚餐桌」的EatWith模式,還是主打「以吃會友」的Plenry,客單價都不便宜,且無論參與還是消費的主力軍,都是年輕人

飲食共用,要考慮的不是產能產量,而應提高密度和日活來求得生存。共用經濟下的家庭廚房是一座金山,但近一年來急功近利的開採讓它面目全非。想要共用廚房,就得先學會引導分享

畢竟,沒有人真正願意過便宜的生活。

From Mr.曲奇


 阿姨很忙,所謂「家庭廚房」這件事本身,真的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