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援引知情人消息稱,Uber中國剛剛完成10億美元融資,投資方包括高瓴資本、百度、中信銀行、中國人壽、中國平安等。與此同時,中信信誠資產管理公司投資Uber的《卓盈六號專項資產管理計劃》曝光(規模為7億人民幣),系統地透露了UberUber中國的資訊,許多數據首次見諸正式檔,特別是估值模型

一、Uber中國計劃於2020年之前在中國上

卓盈六號計劃將募集資金的80%投向Uber全球F輪(投資前估值500億美元),20%投入Uber中國B輪(投資前估值70億美元)。退出方式為境外或境內IPO及轉讓退出

Uber全球計劃18~24個月後在美國上市,Uber中國計劃2020年底前在香港或中國大陸上市。假如Uber中國2020年底仍未上市,則要向投資者回購股權。回購價為本金加按年息8%計算的利息

二、Uber全球業

過去兩年總訂單數量保持月複合16%的增長(意味著季度、年度複合增長率分別達到34.56%412%)。從2013年初的每月80萬增到20155月的每月6200萬單。與定單數相對應,用戶數、司機數亦保持了每月13%~16%的複合增長

目前Uber的擴張速度是每兩天進入一個新城市,訂單金額每6個月翻倍。截至20157月,Uber業務已擴張至58個國家的323個城市。預計:2015年底將擴至500個城市,訂單金額98億美元;2016年不低於200億美元;2017年不低於500億美元

三、Uber中國業

截至20157月,Uber中國業務已擴張至14個城市,預計年底擴到40個城市,2016年底擴至100個城市

一般情況下,Uber進入新市場需經18~24個月培養後訂單量才會呈現指數上升,但在中國培養期只要6個月

Uber中國還搞了許多營銷噱頭,如「一鍵叫來一個億」、「一鍵叫來英雄」「一鍵叫來高管」、「一鍵叫來舞獅」等等

四、規模經濟?

Uber目前呈現的是規模不經濟:營收規模越大虧得越多。以上海為例,100元收入中司機拿90元、Uber還要補貼司機139元。此外,Uber還要為取得這100元收入支付15元營銷費用

但文件稱:訂單規模在司機補貼逐步減少的情況下持續上升。規模化後毛利潤可達8%~10%。文件以倫敦和成都數據為佐證,不過這兩點至少在中國還有待證實

五、定位及業務範

Uber將其基礎服務概括為「按下手機按鍵就會出現一輛汽車」。包括:經濟車型拼車、的士叫車、豪華車用車等

Uber不滿足於僅僅解決用車,其業務範圍正在不斷擴大,已涉獵到生活服務、金融服務,如配送、貸款等

六、交易金額(GMV)預測及估值

Uber預測2015年將取得108億美元毛收入(相當於電商的總交易金額GMV),2017年將突破500億美元。

於是,投資人按PS(市銷率)最低2倍、最高5倍計算出自己在2018年的市值在1000億美元到2500億美元之間

類似地,Uber中國預計2017年收入(GMV)將達176億美元,PS1.15倍到3.752018年估值202億美元到660億美元

原先不知道Uber500億美元的估值是用什麼無比高深、神鬼莫測的數學模型算出來的,原來就是過手錢乘市銷率呀!#狗扯羊皮#

Uber的商業模式創新值得大贊特贊,投資人蜂擁而至亦不為怪。但這些投資機構用的不是自己家的錢,許多情況下是象中信卓盈那樣向中小投資募集來的。將「過手錢」全部確認為營收,全不管能留下幾毛錢,直接乘個市銷係數就算出估值。更何況Uber為了能「摸」一下這1美元還得倒帖了1.4美元。為人理財不應如此草率!

2014年阿里GMV1.68萬億,而且還有234億利潤。如果按2倍至5倍市銷率,估值豈不是要達到3.36萬億到8.4萬億!?

From Eastland


 中信專項資產管理計劃,暴露Uber「狗扯羊皮」的估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