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e Goldberg 圖: Wiki

或許你對 Dave Goldberg 這個名字很陌生。他的名字大多是出現在各種商業週刊以及科技產業報表中。他創辦了?LAUNCH Media 以及 擔任SurveyMonkey 的執行長,而他的妻子則是 Facebook 的營運長?Sheryl Sandberg 。他在今年五月意外去世,不過有人在 DigitalMusicNews ?公開了一封去年他所寄出標題名為 〈音樂戰略機密〉的郵件,是基於他在大學畢業時在?Capitol Records 工作的經驗以及結合現在網路商務所做出的規劃。下面是信件內容的簡單翻譯整理。

音樂正在成為一個純粹的數位檔案產品

因此純數位音樂錄音公司會更有利可圖,在於他可以多次的改版。純數位音樂會雖然營收較少但有更高的利潤,而且營收會隨著數位音樂的發展而成長。未來的收益是在固定的訂閱者以及廣告效應上,經營方向會比較像是有線電視頻道或是音樂出版公司,而非現在的唱片公司。

上架應提供 50 % 的收入,和錄製唱片 200 % 的利潤

這已經是許多唱片公司思考戰略的數字,包括未來的再版、現場專輯、精選輯的上架,並且包含他未來兩年的還沒創作的音樂。就像 EMI 還是需要 Beatles 的新音樂,就算是他們之間並沒有重簽任何新合約。

串流音樂更注重於分類上架

在未來,好的分類反而會維持市場的經營。當一個熱門歌曲產生之後,隨著他所提供的基本收入,接下來的音樂就可以加強深度。像是搖滾和鄉村就是打穩基礎後讓新音樂得以被重視,接下來這種熱門分類影響力會越來越深,讓人可以更安心地找尋新音樂。

未來唱片公司將會為了利潤而避免長期簽約

他們會需要新發行的專輯能夠快速的發展,而藝人也需要更簡單透明的支付,未來需要更簡單的交易模式。在此之下除了固定要給藝人的基本開銷之外,將會有大幅度的裁員。每個新發行的專輯將可以受到消費者的測試而避免額外的開銷,以及將會以獨立廠牌的模式經營:將出版及製作的 A & R (注)做結合,以確保未來上架的隱藏價值。

注解: A&R :?artist and repertoire ,唱片公司用以訓練藝人、挖掘新人。以及幫藝人媒合作曲家或製作人的部門。

實體專輯消退是遲早的事,但專輯只是數位化,而不用炒作。

唱片公司需要一個更可靠的物流數據,而數位發行可以達到這點。他不用面對當地零售業者所提供的不可靠的數據而誤判情勢。在國際上,大多數地方小型唱片公司將會淘汰,唱片公司可以藉由數位發行而達到全球發行,除非像是日本保護自己的市場。

未來唱片公司獲利將會從各種授權取得,他們應該要推動每個平台的成立,達到現在與廣播公司的合作模式。在整體結構整合之後,應該會支持每次有數以百計新專輯的發行量。

原文在此

文/ Hammer

資料來源: DigitalMusicNews


 一份或許能拯救音樂工業的電子郵件

 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roc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