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中國手機產業專利戰的評論及文章此起彼伏,好不熱鬧。但令我們感到意外和不解的是,就在去年國家發改委啟動對於手機芯片老大高通因向中國手機企業收取所謂專利授權費(過高授權費率)反壟斷調查之時還遭到國內手機企業及業內某些人士抨擊和不屑之後,到了今年卻是風頭突轉,我們國內的企業和業內人士好似一夜之間變成了專利的衛道士,甚至將專利的作用提升到了決定手機企業生死的程度。這近乎于180度的大轉彎,不得不讓我們思考這背後的真實原因和手機專利在手機產業競爭中對於手機企業所起到的實際作用。

 

回望目前熱炒的中國手機專利大戰的源頭,就我們觀察(不一定客觀,且不具針對性),在高通中國反壟斷調查遲遲未果之際,某業內人士數篇有關中國手機企業專利對比的分析文章見諸各主流網絡媒體,通過這數篇文章,我們從中得到的最大結論就是後來報道中可能會在國內手機市場挑戰專利戰的廠商具備專利優勢。

 

期間,中國總理李克強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就高通反壟斷調查表態稱,相信高通能夠與中國反壟斷機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並強調科技企業在中國市場需要「平等的競爭環境」。與此同時,高通CEO Paul Jacobs會後告訴《華爾街日報》,李克強總理的表態讓他很高興。這系列的表態被業內解讀為中國方面對於高通反壟斷調查欲淡化處理的標誌。也就是說對於高通來說,最壞的結果也就是適當降低向中國手機企業徵收專利授權費的比率,其以專利授權的商業模式在中國依然會暢行無阻。而此前中國手機企業希望通過反壟斷取消高通授權費的希望將落空,之後中國廠商專利戰的文章開始出現,且愈演愈烈。不知業內人士看到這個過程作何感想?

 

我們認為這是國內某些掌握一定專利的手機企業精心策劃的局。即它們之前已經預料到高通反壟斷調查的最壞結果,所以提前放出自己擁有專利優勢的觀點,無非是借助高通向國內其他沒有專利積累或者專利積累相對弱小的企業收取專利授權費。按通俗的解釋理由就是被反壟斷調查的高通依然可以收取專利授權費,國內企業的我們為何不可以呢?

 

在此,也許有人會反駁,如果高通反壟斷調查的最終結果是要求高通取消專利授權費,這些企業不就是白設局了嗎?我們想說的是,這種可能性很小,就算是這種結果,之前放出自己相對其他廠商的專利優勢也無礙,可以從創新的角度再做文章,不過後續的所謂欲掀起中國手機專利戰的報道可能就不會出現,至少不會像現在這樣凶猛。恰恰是李克強總理對於高通反壟斷調查的言論,讓這些企業之前的判斷有了肯定的依據,隨後大量出現的中國國內欲掀起專利戰的報道(媒體和自媒體)也就是順理成章了。

 

正所謂機關算盡太聰明。但他們卻忽略和誤解了專利背後的某些事實。例如高通,儘管專利授權佔據了其利潤的大部,但人家之所以成為手機芯片的老大,更關鍵的是把專利背後代表的創新應用到了產品中,而從國外主流手機廠商成功和失敗的事實中,專利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據相關統計,智能手機產業中的蘋果和三星是遭遇專利訴訟(除彼此之間的專利官司外,還有類似NPE非經營實體的訴訟)最多的廠商。其中蘋果從2009年至2013年共有191起訴訟排在第一位;三星以152起緊隨其後,位列第二。而眾所周知的事實,蘋果和三星在與智能手機產業相關的專利申請和儲備上,並非處在業內數一數二的位置。也就是說蘋果和三星除了像其他手機廠商一樣要向業內一些持有相關專利的廠商繳納授權費外,還較其他廠商面臨更多類似NPE組織或者企業以專利牟利的訴訟。即蘋果和三星在智能手機產業中應是受到專利授權模式負面影響最大的企業,而這絲毫沒有影響這兩家企業在智能手機市場的數一數二的表現。

 

儘管三星今年手機業務大幅下滑,但業內都知道,這和專利幾乎無關,而是因為蘋果iPhone和中國手機企業在高中低端市場從產品層面給予的衝擊,尤其是自身對於智能手機市場需求和競爭態勢判斷出現失誤所致。例如其旗艦機型Galaxy S5銷量比三星預期少40%而造成庫存如山,營收和利潤下滑自在情理之中。

 

如果說上述智能手機產業冠亞軍的蘋果和三星的以自己的實際市場表現正面印證了專利(擁有多少專利及專利訴訟)並非如我們所想的起決定作用的話,那麼與蘋果、三星相比,曾經在手機市場曾經輝煌的諾基亞、摩托羅拉、黑莓、Palm則從反面告訴我們專利在競爭中的非決定性作用。

 

眾所周知,諾基亞、摩托羅拉、黑莓、Palm均具有雄厚的與手機產業相關的專利組和儲備。這從谷歌以125億美元併購了摩托羅拉;此前傳言中黑莓出售中最大的資產(最值錢的部分)就是專利;諾基亞被微軟併購后一度令業內擔心其可能會利用龐大的專利儲備和組合向其他手機廠商索要過高的專利授權費;Palm在被惠普併購后雖然退出手機市場,但今年年初,本就具備很強專利實力的高通仍從惠普手中收購共1400項包括Palm、iPAQ以及Bitphone等涉及移動通訊技術的專利和專利申請等系列事件中得到了證明。

 

但實際情況是,這些擁有大量專利的廠商,未能阻止它們自身在智能手機產業中的衰敗。Palm早早被惠普併購;諾基亞也未逃出售命運;摩托羅拉移動今年再次被易手;黑莓苦撐之後終於承認其智能手機生態系統在與蘋果和谷歌的競爭中失利。

 

值得一提的是,微軟作為當前智能手機產業大三大生態系統之一,目前也在利用其專利向使用谷歌Android系統的手機廠商收取專利使用授權費用(每部Android手機的授權費用為5—10美元),據稱,去年微軟拿到了 20 億美元的 Android設備專利授權使用費,但實際上,微軟失去的比從 Android 獲取的利潤更高,據相關統計,微軟Windows Phone所在的移動與設備部門去年虧損了約 25 億美元。重要的是,微軟的做法並沒有阻止Android陣營的擴大,而自身的Windows Phone在市場中始終不能走出低迷。

 

回到我們國內手機產業,在對今年發售的25款熱門手機進行評分之後,日前華爾街日報評選出了「2014年最值得購買的智能手機排行榜」,可惜的是,我們在國內叱吒風雲的國內手機企業無一款手機入選。而在國外知名科技網站Phone Arena進行的以外觀、性能以及售價等作為參考因素的2014年度中國20佳Android手機評選中,我們意外發現,排名前三的手機竟然均是近期被我們的某些媒體和評論人認為專利缺乏和最易受到專利訴訟的廠商的手機。與之相比,號稱手機專利中國手機專利四強(具有一定的專利儲備)的廠商中,除了華為有4款手機入選之外,其他兩家企業在TOP20中分別隻有一款手機入選,且排名均在中游,而酷派竟然沒有一款手機進入TOP20榜單。

 

我們列出這兩個統計,並非否認專利的重要性,不解的是,這些擁有所謂專利優勢的廠商,為何不能首先將這些專利背後代表的創新應用到自己的產品中(像高通、蘋果、三星),提升自身產品的競爭力。這不得不讓我們懷疑這些專利究竟有多少實際商業價值,而即便在專利戰中贏了對手,又能給對手造成多大的負面影響,進而又能給自身產品競爭力帶來多大提升。

 

就像前面我們列舉的國外廠商的實例,要說人家專利的數量和含金量肯定比我們高,而遭遇專利訴訟的廠商(從NPE的角度)的專業經驗及強度也肯定大幅超過我們的廠商,但都未能改變相關手機企業的在手機產業競爭中強或弱的命運,更何況我們的廠商。由此我們認為,近期國內廠商爆炒的所謂專利戰對參與的各方均沒有任何商業價值和影響,充其量是個自我陶醉的心理遊戲。既然這樣,我們不如回歸到產品本身,不要因為有了些專利,就這麼任性,而誤了卿卿性命。

From 孫永傑


 國產手機廠商要打專利戰?請不要自我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