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還在擔心新的一次「互聯網泡沫」即將來襲?本文的四張圖表,將為你呈現近二十年來矽谷的資本動向,以及「互聯網泡沫」會不會又一次席捲股市的終極答案。
很多人認為,20世紀90年代的科技繁榮可以追溯到1995年8月9日,這是網景首次公開募股的日子。那時,這家公司剛剛成立15個月。IPO後,網景股價暴漲,在交易第一天便融資達20億美元。
IPO成了20世紀90年代科技初創公司的標準動作。今天的科技巨頭,如亞馬遜、雅虎、eBay,都是在那會兒上市的。很多那時沒有IPO的公司,最後都在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中被擊潰了。
今天,矽谷迎來又一次科技浪潮,但現在的科技公司可以從更多管道獲取資金。科技初創公司為了籌措資金壯大自己,開始更多地向那些富人募資,而不在向公眾開放。
這裡是來自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的Benedict Evans做的四張圖表,它們反映了矽谷的資本動向在這些年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1)和20世紀90年代相比,如今IPO的科技公司更少了
科技公司的數量和價值自20世紀90年代起便開始下滑。過去十年,IPO的數量已經降至比上世紀80年代更低的水準——儘管現在人們手中的鈔票肯定要比過去多。
2)現在的科技初創公司更傾向於募集私人資本
IPO不像過去那麼常見了,因為普通投資者已沒多少機會給科技公司投資。而科技初創公司則更傾向於融入私人資本,如風險投資、私募基金等等。這些私人資本一直是矽谷重要的資金來源,但直到最近,它們才成為科技公司最優先的籌資管道。
在某些情況下,受政府監管部門驅動,科技公司只能在公共市場募股。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要求初創公司在股東數量達到500人時必須公開募股。這個規定,就是Facebook在2012年IPO的最大原因。
3)現在,對那些並不富裕的投資者而言,IPO帶給他們的機會和風險都更少了
在微軟1986年IPO時買下公司1000美元股票的投資者,在十年後其手中股票的價值已超過10萬美元。從這張圖表可以看到,很多上世紀80、90年代IPO的公司今天都給公共投資者帶來了不錯的收益(見長條灰色部分)。
但在21世紀,情況不一樣了。Facebook在2012年IPO時市值達1000億美元。從那時起,其股票價格就在成倍上漲,投資者從中獲得了豐厚回報。但那些在Facebook IPO時購入其股票的投資者,已多數失去了手中股票,他們沒機會看到Facebook在未來更大幅的增長了。要知道,蘋果,這家世界上最具價值的公司,其市值如今已達到7000億美元,是Facebook IPO融資額的7倍。
這個情況在最近幾次科技公司IPO中相當普遍。公司花更久的時間IPO,只為減少公共投資者所占的比重。另外,由於法律禁止不富裕的投資者投資私人公司,這意味著情況已不像20年前,普羅大眾現在沒多少機會去參加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了。當然,這也使得那些因為科技股暴跌而輕生的投資者數量下降了不少。
4)股票價格不能說明互聯網泡沫的存在
科技股的價值最近水漲船高,所以有些人開始擔心又一次互聯網泡沫即將到來。但這張圖表顯示,當你把科技股的股價和他們的公司收益做比較時,就會發現其實現在的股價已經足夠平和了。
在20世紀90年代,科技股股價暴漲,然而科技公司卻沒能賺得相應的收益。當市場終於意識到這些科技公司不可能用收益兌現他們的市值時,市場崩潰了。今天,恰恰相反,股價的增長是與科技公司收益增長同步的。按其在公司收益中所占比例計算,現在科技股的價格其實比5年、10年、20年前更便宜了。
From Vox
本文來自Vox,原文標題 4 charts that show how today's tech boom is different from the 1990s,作者 Timothy B. Lee。
四張圖表告訴你,今天的科技繁榮和90年代的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