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證監會發布《中國證監會致函各地方政府規範通過互聯網開展股權融資活動》,進步一強調了對股權眾籌定義的統一併且表達了對不符合股權眾籌的平臺清理的強勢的態度。

「據瞭解,目前一些地方正在制定或已經發布開展互聯網股權眾籌試點的相關政策性檔,其中界定的「股權眾籌」與《指導意見》定義的「股權眾籌」不一致。將非公開股權融資或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募集行為稱為「股權眾籌」,易引起市場和社會公眾對股權眾籌概念的混淆。」

這將意味著,出了目前已經取得了公募股權眾籌試點資格的平安、阿裡、京東之外,市面上打著股權眾籌旗號的融資平臺將必須改頭換面並按照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辦法的要求接受監管。

按照現行《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辦法》第十二條的要求,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資者是指具備相應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投資於單隻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於100 萬元且符合下列相關標準的單位和個人:

()凈資產不低於1000 萬元的單位;

()金融資產不低於300 萬元或者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於50 萬元的個人。

這將意味著股權眾籌的門檻進一步得以提升,行業將徹底重新洗牌,未取得牌照的公司要不改頭換面變成私募基金,要不關門。

股權眾籌野蠻增長早該停止

自第一家股權眾籌成長以來,股權眾籌一直處於野蠻增長的狀態,截至目前通過公開資料能找到的所謂「股權眾籌」平臺就已經超過169家,但是行業中出現了大量奇葩的現象:

大量平臺沒有成交:有數據顯示今年5月份全月,有項目成交的股權眾籌平臺僅僅18家。

避談風險披露嚴重不足:由於資金難以尋找,部分平臺不惜在三、四線城市發展,甚至把投資人群體定位在對行業不甚瞭解、對風險能力承受較差的中老年人群。

遊走法律灰色地帶:為了突破公司法對股東人數的限制,「股權眾籌」機構採用代持股或使用持股平臺的或者構建有限合夥公司結構,構建成本高且法律糾紛並不罕見。

在全民創業熱潮與普惠金融的概念教唆下,部分投資人對項目質量的判斷缺乏專業知識支撐且低估早期投資的風險,部分平臺方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可能會對風險提示不足,做出有損投資人利益的事情。

關乎公眾利益則無小事,謹慎第一;對於股權眾籌平臺這事,或許寧可錯殺不可漏殺。#腹黑的嗅君

歷史遺留的尾巴怎麼切

每次對舊秩序的推倒總會帶來一些陣痛,虎嗅君也好奇下面的一些歷史尾巴又該如何清理呢?

穿透股東人數已經已經超過上限的公司

募集過程中且已有部分資金抵達的項目

這答案虎嗅君也不知道,該皇上操心的事情俺也管不著了#你們這些媒體就是愛操心

獲牌的公募眾籌如何控制風險

對於已經獲取試點資格的股權眾籌公司,更是需要意識到自己身背的是萬千投資人的利益。如何篩選優質項目、如何合理披露風險、如何優化退出管道,每一個是小事。

目前融資成功的項目還要12年才會見到下一輪,目前風險還沒有開始暴露。股權眾籌是投資大坑還是資產配資新通路,是到時候自見分曉。

From 虎嗅


 證監會:股權眾籌只留三家,其餘的一炮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