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曾到過東京的成田機場,有沒有留意到在飛機降落後,要經過一段迂迴曲折的滑行道才能到達停機坪?如下次再有機會到成田機場,不妨試從機艙向窗外觀看,看看能否見到一些民居平房,以及一些反對機場擴建的示威橫額,他們就是世界聞名的成田機場原居民。

1966年,當時由首相佐藤榮作領導的日本政府,決定在千葉縣成田市的三里塚興建國際機場,以分擔東京羽田機場的客流量。選址在成田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東京附近的其他選址受到極大阻力,當然取易捨難。第二是日本政府當初的評估認為,居於成田的農民收入低微,只要提高土地收購價格,相信就不會有太大反對聲音。基於上述兩點,日本政府事前沒有與當地居民作認真資詢,結果令成田機場工程嚴重受阻。

日本政府公佈成田為機場的選址後,立即受到當地農民強烈反對,陸續更有不少青年、學生及婦女相繼加入反對行列。其後農民更發起「一坪地主運動」,以一坪(約3.3平方米)為單位出售予支持者,將土地割擁有權得非常零碎,大量增加土地業權者的數目,令政府談判對象的數量大增,提高收地的難度。

1971年,政府以《土地徵用法》強行收地,警員與反對人士爆發嚴重衝突,導致多人死亡及受傷,被稱為「東峰十字路事件」。類似的衝突在往後數十年持續出現,結果令第一條跑道的工程,拖了足足12年才能完成。

成田機場原居民由最初的三百多戶減至現今只剩下八戶,在過去半世紀,他們一直承受着政府及社會壓力,還要面對法庭的持續訴訟。而且每天都在嚴重噪音及污濁空氣之下生活,夜間又受到飛機的強烈燈光所照射,生活環境極之惡劣,為保衛家園與政府糾纏大半生,如今已經風燭殘年。他們並不是囤積土地待價而沽,而是真真正正的不遷不拆原居民。

另一方面對日本整體而言,多年來內耗不斷製造社會分裂,經歷多名首相及機場管理層,仍未能妥善解決紛爭,無法令整項工程得以完成。對航空公司而言,因要繞道避過民居,不但增加旅客的旅程時間,更會額外浪費燃油,製造不必要的廢氣。

我們經常說前車可鑑,但經歷了一場糾纏數十年的紛爭,歷史卻依然不斷在重複,香港人記憶猶新的菜園村事件和喜帖街重建項目,都引起極大社會回響,亦令建築造價嚴重超資,兩敗俱傷。政府如果一早能夠有完善規劃,或者協調安撫處理得好,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紛爭。


 成田機場半世紀的抗爭運動(譚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