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下發了對「非銀行支付機構」的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媒體從中選取「網購不能超過5000元」的噱頭作為新聞傳播點,央行還罕見地快速反應予以否認和解釋。讓我們暫且放下其中的是非,看看股災救市這個大背景下金融創新的邊界到底應該在哪裡

關於互聯網上的金融創新,一個常見的邏輯是「唯用戶論」,就是用戶喜歡的和需要的事情都應該去做,如果央行這樣的監管機構制止了用戶喜歡的和需要的事情,像這次央行對支付寶等協力廠商支付的功能做出限制,不僅一定做錯了,而且背後肯定是為了維護銀行之類大機構的陰謀

關於金融風險的道理,在最近這場股災之前是很難讓人聽進去的,會被認為是攔著別人掙錢的迂腐老朽。讓我們先來看看假如中國股市這場股災沒有救市舉措會怎麼樣吧

2007年股市從6000點高位下跌的時候,實體經濟的狀況比現在要好得多,股市中借錢炒股的資金總量也不大,因此狂跌4000點儘管讓很多人賠錢和套牢,但並沒有發生影響實體經濟的嚴重金融危機。2015年的股災則完全不同,如果不救市任由它猛跌個2000點,不僅會讓大批借錢給別人炒股的金融機構破產,還會讓很多本已非常虛弱的企業斷了信貸資金來源,大家看到的結果會是大量金融機構和企業一起倒閉,失業潮和人民幣貶值將難以避免。在這次勉強救市的准金融危機中,系統性金融風險終於成為考慮所有金融問題時的重要的因素

看清楚這個背景,就很容易明白為什麼對金融創新的態度會和以前不一樣。以下是我想與各位討論的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支付寶這樣的協力廠商支付和股災有關係嗎

儘管有很多關於阿里控股的HOMS系統的配資傳聞,但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說,兩者一點關係都沒有。推動這次股市瘋狂上漲的資金以「萬億元」為單位,占大頭的是銀行資金,感覺上規模很大的阿里巴巴和支付寶根本不具備導致股災的資金量,央行嚴管協力廠商支付的檔更是前前後後反覆了好多年,和最近一個多月的股災沒有關聯

第二個問題,既然支付寶等協力廠商支付企業沒那麼重要,為什麼不讓他們順著用戶需求創新呢

回到股災這個結果,國家隊救市付出了天價成本仍然結果未定,這樣的准金融危機肯定是大家不喜歡的結果。可回過頭來看看股市一步步從牛市轉向「瘋牛市」,其中的每一步又有誰不喜歡呢?高杠桿借錢炒股、銀行資金海量支持,一路推高的股市讓所有參與者都掙了錢,難道參與其中的所有人都完全與股災無關嗎?在此推薦一本名為《自食惡果:歐洲即將淪為第三世界?》的書,造就希臘和冰島困境的金融危機,其中每一步都讓民眾得到了看似更多的短期好處,問題是就算這樣的蜜月期持續了十年之久也仍然破產告終。金融領域從來都不是完全自由的市場,只要不斷滿足用戶需求就能皆大歡喜的邏輯在金融領域不成立

用股災為例容易被認為惡意陷害支付寶。我能理解一家企業不願意與股災這樣的全國性的危機有絲毫聯繫,也始終認為支付寶與股災無關,需要用股災舉例的原因是為了說明這個重大事件後對我國金融創新的容忍度實際上已經發生了改變,不能再套用簡單的用戶需求為金融創新辯護。支付寶可以與股災無關,難道身為互聯網金融龍頭也能與整個金融系統的變化無關嗎

第三個問題,央行有沒有管理協力廠商支付的權力

這次粗暴一刀切的弊端我們稍後再談,先說央行作為整個中國金融系統的核心,不僅有權力管理規範任何與資金流動相關的金融企業,還需要為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負責。簡單說,當所有人都認為自己只是小小的貪婪不該為金融危機負責時,那麼一定是央行沒能履行好自己穩定金融環境的職責。在金融危機面前,需要的並不是找到誰該為此負責,而且像這次救市一樣想盡辦法讓慘劇不要發生

央行的具體政策可以探討修改,但並不是打倒央行就能可以中國金融體系更安全高效。如果永遠沉迷在「用戶喜歡我就幹」的互聯網邏輯裡,只會用各種叫罵和陰謀論輿論倒逼,不去思考正在飛速發展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的定位,這絕非成熟行業該有的所作所為

第四個問題,央行監管互聯網金融的水準怎麼樣

雖然我在傳統金融行業工作,看似是這次嚴管的受益者,但我仍然要說水準非常差。現在「嚴管」引起的反彈只是近年來屢次發生的小插曲而已,放寬到二十年以上的時間段看,沒有明確監管標準讓眾多互聯網企業搞摸著石頭過河,這樣粗放式金融創新管理才是當前「寬嚴皆誤」的根源。作為從整體看仍然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我國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能力比發達國家差是一個客觀現實。究其原因,不僅當前各層級技術官僚嚴重匱乏,而且整個中國仍然離成熟的市場經濟差距甚遠,就算把美聯儲那套先進做法照搬過來,也不會產生相同的監管效果,反過來還導致金融創新的舞臺不夠大

或許我們應當感謝這場股災。雖然對於是否應當暴力救市我仍然保留不同意見,但是這場准金融危機完成了非常有效的風險教育。甚至可以相當有把握地推測,股災之後的金融市場脆弱期會導致很多不必要甚至反應過度的監管。沒有人可以預測安全又高效的金融創新邊界在哪裡,我只知道這場創新與監管的博弈只是剛剛開始,兩方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去互相熟悉和妥協。其中任何一方過於強勢,都絕非中國金融體系之福

作者公眾號理財實驗室(微信號:MoneyLab

From 康寧1984


 「暴力救市」真的好嗎?股災過後重看金融創新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