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小說這樣寫,「凡美好的終必消逝,如急湍」,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就是偉大的APEC Blue。

於是口罩君又回歸了...順便問一句,你今天戴口罩了嘛?(今天天氣不錯,啦啦啦~~~)

比起歐美佬,我們亞洲人似乎對口罩情有獨鍾,不僅是霧霾深鎖的中國,連日本和韓國亦是如此。

這篇文章從歷史起源、中醫理論、社交心理等等方面,探究了亞洲人對口罩的喜愛...

在紐約,如果乘坐從曼哈頓到亞裔移民聚集的法拉盛的地鐵7號線,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乘客會佩戴口罩。

在東亞國家,戴口罩的習慣由來已久。自2002年「非典」危機和2006年禽流感風波以來,口罩也逐漸成為了美國亞裔移民的「新寵」。如今,隨着埃博拉疫情的蔓延,許多亞裔移民再次口罩上陣,即便美國已沒有埃博拉確診病例,而且衛生行政部門表示尚無證據證明埃博拉有空氣傳播變異的情況。

 


(1918年西班牙流感期間,Camp Funston 的緊急軍事醫院)

現實情況可能會令偏愛口罩的亞裔移民頗感失望:織布口罩對環境中病毒的防護力微乎其微。外科醫生佩戴口罩只是為了避免自己口中的細菌會傷害病人,並非旨在防範病人。不過,實際預防效用只是口罩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美國人佩戴口罩出街。

追根溯源,佩戴口罩始於20世紀早期的日本,當時大規模流感在全球奪去了2000萬至4000萬人的性命,死亡人數甚至超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人們認為臉上蒙上圍巾、面紗或者口罩可以抵擋流感,最終流感疫情在1919年底終結了。

1923年,日本遭遇關東大地震,全國近60萬棟房屋倒塌。地震發生后的數周內,天空中瀰漫著濃煙和火山灰,幾個月內空氣質量都極為糟糕。在東京和橫濱的街道上,口罩成為了人們的標配。1934年,第二輪全球性流感疫情更是鞏固了日本人與口罩的「戀情」。之後,日本人開始習慣在冬天佩戴口罩,加之日本人對禮儀的重視,感冒的人群希望借助口罩避免將病菌傳播給他人。

(日本人每年在口罩上要花2300萬美元)

20世紀50年代,日本迎來二戰後快速發展時期,工業化導致空氣污染極為嚴重,二氧化碳增多令花粉豐富的柳杉蓬勃生長。佩戴口罩從季節性行為演變為了全年的習慣。如今,日本人每年會購買2.3億美元的口罩,而中國、韓國長期的污染問題更是令日本人堅定自己戴口罩的習慣。

當然有人會問:全球各地污染無處不在,為何只有東亞國家對口罩情有獨鍾?

 


(中國霧霾下的「口罩時尚」)

根本原因可能在於東亞國家的哲學觀念。中日韓三國深受道教和傳統中醫的影響,呼吸被中醫視為身體健康的核心因素。洛杉磯的中醫Michelle M. Ching表示,「氣」是中國宇宙觀的核心,人的生理與能量、呼吸息息相關。Michelle M. Ching稱:「一旦身體氣血耗盡,將會出現疼痛和疾病,呼吸對於保持體內氣血穩定至關重要。」

此外,中醫認為吸入不清潔空氣是導致疾病的重要外因,中醫眼中的「風」會減弱身體的防禦機制。在韓國,直至今日人們對睡覺時開着風扇仍頗為擔憂。所以,利用臉部防護物品避免自身暴露在不清潔環境下早已是東亞文化的一部分。當然,口罩的流行還有其當代的因素。

 


(日本高中生流行戴口罩)

有研究發現,許多年輕的日本人將口罩視作「社交防火牆」,青少年會借助佩戴口罩與耳機傳達不希望與周圍人群溝通的信息。年輕女性更是希望通過戴口罩來避免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被人騷擾。

口罩甚至成為了「東亞style」的元素。在日本,口罩上的圖案多種多樣,在每家藥店都不難找到印有圖案的口罩。在上個月的中國國際時裝周上,設計師尹鵬推出了「煙熏時裝」系列,口罩成為了時裝的配飾。

 


(抗擊非典「最美口罩」)

隨着環境污染、氣候變化和疾病大流行成為各國要面對的現實,防範病毒的口罩未嘗不會病毒式流行開來。

 


 為什麼東南亞人對口罩情有獨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