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台南市1名40多歲中年男性,常有憂鬱、焦慮情緒,前往醫院就診,醫師開立抗憂鬱症藥物,詎料,不到1周竟然出現個性大轉變,行為變得情緒亢奮、躁動,甚至有酗酒現象,後患者回診醫師發現,竟然是輕躁症發作,立刻停藥且改開立情緒穩定劑,始讓躁鬱情緒逐漸緩和。



焦慮情緒服用抗憂鬱藥物,小心輕躁症纏上身。

收治這名病患的成大附設醫院精神科醫師王姿云指出,近月來有越來越多患者,因情緒焦慮不安求診。這名患者是成醫診治的躁鬱症案例,曾有其他例子躁症發作時,出現更嚴重且不計較後果的衝動行為,例如買房子、亂投資、混亂又隨便的性行為等。

躁鬱與憂鬱 傻傻分不清

臨床上,躁鬱症是一群以情緒症狀為主的精神疾病。患者會經歷「鬱期」和「躁期」2個極端;鬱期的症狀和憂鬱症的表現類似,同樣都會有情緒低落、憂鬱、喪失興趣、睡眠障礙、疲累、注意力不集中、負面思考,出現自殺意念,或自殺行為等症狀。

躁期則會出現相反的變化,變的情緒高亢、易怒、誇大或很有自信、思考快速、話多速度快、睡眠時間減少但不累、注意力易分散等,以及不計後果的亂花錢等。而躁鬱症與憂鬱症不同的地方,主要在於憂鬱症只有「鬱」,是一「單極性」的表現,不像躁鬱症情緒會有高亢和低落的變化。

輕躁症 負面情緒多元化

王姿云醫師強調,門診中,上述這位「輕躁症」的例子也不少,許多躁鬱症的病患一開始以憂鬱症狀為主,再加上躁期或輕躁期的症狀自己常不易發現,而被錯認為是「單極性」憂鬱症。單只有用抗憂鬱劑治療躁鬱症的病患是不夠的,甚至會誘發躁症的發作,必須加上情緒穩定劑,才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王姿云醫師(如圖)強調,面對焦慮情緒,建議平日可多攝取深色新鮮蔬果和魚油。(圖片提供/成大附設醫院)

基本上,憂鬱症患者常常不覺得自己「憂慮」,反而較常以「非特異性的身體症狀」來表現,包括胸悶、疼痛、失眠、疲勞等;患者儘管處在「崩潰」邊緣,仍能努力維持一般生活運作,使得周遭親友無法察覺。

身心調適 先從營養改善

患者會連續2週內伴隨多項症狀,例如體重減少或增加、失眠或嗜睡、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動、覺得疲累或失去活力、「無價值感」或罪惡感、無法專心或集中注意力、想到死亡或反覆出現自殺的意念。

【醫師小提醒】:

面對躁鬱、憂鬱,或是焦慮情緒時,除積極就診外,建議平日可多攝取深色新鮮蔬果和魚油,增強抗氧化效果,或是維他命B1、B9、B12、D及膽鹼、鐵、鋅、鎂等,都有助於改善身心平衡,遠離焦慮情緒。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焦慮服抗憂鬱藥 小心輕躁症纏上身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