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本周有微信讀者@Lou,Lin在後台提問,北京創業環境真比上海好很多嗎?創業是件認真的事兒,虎嗅君為此專門邀請了一位上海籍的連續創業者錢偉峰迴答@Lou,Lin同學的問題,錢同學成長於上海,在北京工作十多年,近年返回過上海工作,並於近期再次重返北京開始新的創業,因此對京滬兩地的創業環境、城市氣質深有感觸。因為涉及兩個全國最大城市的比較,個人的視角和感受未必能涵蓋全貌,但亦可供@Lou,Lin同學及其他讀者管中窺豹。下面就是他分別在北京和上海創業的這幾年對兩個城市創業環境的一些感悟:

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北京的上海人,返回上海一直是難以拋棄的念頭,但是由於一直處於創業的情景中,這種念頭被壓抑着,直到去年又一次失敗。

理所當熱的,我認為這是返回上海的一個契機,於是成行。

上海的互聯網圈子是個蠻奇怪的地方,和北京相比,大都離錢更近一點,遊戲、金融、電商,但是某種程度上,不論是視野還是對互聯網深層的理解,都還停留在比較原始的層次。是的,就是原始,這裡依然還是一個一切基於商業模式而不是產品模式的地方。我甚至經常在面試等待的咖啡廳里嗅到那種工業時代的陳腐氣息,所有人都還停留在自己的原始範圍內,從不試圖離開一步,金融的還是金融,貿易的還是貿易。

以至於在某一天,我終於下決心屏蔽所有金融方面的邀請,因為這幫人大都沒有意識到,互聯網正在乾的,是打穿信息屏障,基於信息不對稱的金融和貿易產業,究竟還會不會是原本的樣子,尚未可知。

上海幾乎沒有成規模的互聯網媒體,大家還在使用傳統的媒體玩法,落後且粗糙。但大多數人並不覺危機,反而認為這才是踏實做事,狗屁。缺乏高速信息渠道和用戶互動讓大多數公司緩慢而僵硬,我見到的大多數公司不論大小都缺乏互聯網公司應有的活力,反而散發著一種我不熟悉的閑散舒適。

這是一座太過工業化的城市。生活舒適,大家各按己命的享受着穩定的社會分工,即使擁有一些外地湧入的新鮮血液,也在城市生活中逐漸適應下來。

很少有行業聚會,周末各自過各自的生活,大量的業內人士有着讓我驚詫的封閉生活。

但是互聯網作為一個以「人」為核心資源的行業,創業者究竟要去哪裡找到生產資源?你很難想象一個技術合夥人可以同時參與到好幾個創業項目中,因為真正合適並願意創業的人太少了,懂行並願意冒險的太少了。

如果說我的某些感覺過於主觀和情緒化,那從客觀條件上補充幾點。

人:互聯網人才的數量與質量

互聯網創業的核心就是人,人才的質量決定了一個產業的發展潛力。隨便打開一個統計報告,北京的互聯網公司(人才)聚集數量都佔到全國的三分之一還多,幾乎是上海的兩倍,這就決定了有些技術人才只能在北京找到。

互聯網的人力資源有一個特點,就是相比于其他行業人才有一種高成長性,特別是在高壓環境下跟隨優秀的人,一年就能脫胎換骨。

上海缺乏一線公司,也缺乏擁有一線視野的產業人員,同樣水平的人工成本,上海的員工質量大約要打個八折,而且還很難伺候。上海缺乏互聯網產業創新方面的多樣性,產業相對集中在幾個行業,也同樣缺乏本地有價值的媒體曝光渠道。考慮到上海的人員聚集成本和城市生活水平,其實人力方面的成本要遠遠高於北京。

城市氣質:包容性與叛逆的性格

上海當然是一座適合創業的城市。但不適合互聯網創業。

互聯網創業大多是從他人眼中的「異想天開」開始的,因此城市的包容性在創業過程中就變得非常重要。相比其他非一線城市,北京上海的整體包容性是遙遙領先的,但僅就互聯網創業這個角度來看,兩者又略有差別。

互聯網創業的初期,對於那些還生活在「工業文明」的人來說,大多是「不靠譜」的,這種對「不靠譜」的包容性會影響創業者所面對的環境。這點上,北京的寬容度會更高一些,某種程度上,這是因為務虛在北京更常見一些,相對於上海那更貼近錢和物的模式,信息時代的多樣性,北京是完勝的。這點上,可以從城市氣質的角度來說。

這裡提到「城市氣質」「城市風格」這樣的概念,實在是不得已,我作為一個在北京學習工作十多年的上海人,感觸尤其深刻。

前面說到,北京是中國的文化和政治中心,上海則是屬於金融和貿易的中心,這個由於地理位置帶來的差別,造就了兩個城市對不同風格的追求。文化和政治更經常地務虛,這也導致在北方,說奇談怪論是一種普遍被適應的情況,大家對於從未聽過的概念會有新鮮感和好奇。金融和貿易則是另一種情況,大家會習慣和錢更近的生意模式,對於那些需要靠「影響力」來玩的商業模式不那麼感冒,更加崇尚腳踏實地的發展。

某種程度上,上海或許在工業文明的道路上走的更遠,但這也成為了某種桎梏。

互聯網是基於信息方式上的革命性行業,互聯網的革新往往是從觀念上的顛覆,這在工業文明的觀念中,是叛逆和不可接受的。

由此導致的,北京擁有更多的創業公司,更多領域的互聯網創業嘗試,創業者之間更經常地交流聚會,更加開放的心態。哪怕投資人和創業者的關係,也開始慢慢走向合作,而不僅僅是握有「資本」便是握有權力。在互聯網這個領域里,「資本」恰恰不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這個觀念上,擁有更多國營資本和國外資本的上海顯然還適應的不那麼好。

這一切都形成某種觀念和氣質上的角力,僅從互聯網這個領域上,北京全面勝出。

上海和北京,或許有些類似紐約和硅谷之間的關係,作為一個互聯網從業者,當我意識到這點時,當然義無反顧地重回「硅谷」。

From 錢偉峰


 相比魔都 帝都更適合互聯網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