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者,幾乎都曾遇過孩子生病時的手忙腳亂,也常為來自親戚長輩的殷殷關注而焦慮:發燒時體溫一路飆到40度、生病時不能吃也睡不好、孩子身高體重從未達標準、整天蹦蹦跳跳吵鬧不休是不是過動……做父母的,在孩子的健康照顧上,面對紛紜的眾多網路資訊,該怎麼拿捏分寸?
現任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也是前長庚兒童醫院院長的林奏延,結合超過百位的小兒科專科醫師、營養師、護理師與幼教專家學者,歷時三年才推出的《華人育兒百科》,是立基於華人觀點、大量取自本土經驗的0到6歲育兒專書。在這本厚達544頁的書中,經驗豐富的小兒科醫生團隊,一開始便提點出11點健康教養的建議。無論你是不是新手父母,都值得再重新溫習一次。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寶貝!」這一句話,除了家長自己之外,最能體會的就是我們兒科醫師了。
對兒科醫師來說,「視病猶親」絕對不是一個口號,而是發自內心的熱忱。為小朋友診治疾病時,我們會把每個孩子當做自己的兒女與孫子來看待,以尋求最適當的醫療方式,但是同時,為了我們國家社會的下一代,我們也要懇請身為家長的你,做好以下這些功課:
養出健康小孩必做的功課
功課1-充實保健知識:閱讀聲譽良好的育兒書刊,以獲得正確的兒童保健資料,避免聽信人云亦云的謠言、或是網路上流傳沒有根據的種種說法。
功課2-以身作則,養成孩子有益身心的生活習慣:例如,家長們自己就要規律運動,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垃圾食物等,因為孩子的模仿力很強,家長的一舉一動,他們都看在眼裡,未來就演變成他們的習慣與行為。
功課3-預防孩子遭受意外事故:我國1~4歲兒童死亡率之首位為事故傷害,其中以交通事故及意外溺水為主,家長對於車禍及溺水的預防要特別小心。
功課4-小孩要定期接受預防接種:疫苗是已知預防惡性傳染病最有效的方法。經常有國內外另類醫療人士散布「疫苗有害論」的觀點,這些都經不起現代科學的辨證!試問,在沒有疫苗的古早年代,為何兒童夭折的比率這麼高?歷史上那些可怕致命的疾病:天花、小兒麻痺、白喉,都到哪裡去了?
功課5-小孩要定期接受成長、發育的評估及營養諮詢:兒童成長、發育緩慢,有時是正常的現象,可是有時卻是潛藏疾病的表徵。反之,因為某些新陳代謝異常,或營養不良造成成長、發育較緩慢的兒童,也有可能較容易受到病魔的侵襲。不可不謹慎。
功課6-隨時都要仔細觀察小孩子的變化:小孩生病時變化很快,年紀愈小變化愈快,尤其是小孩子如果有持續性激烈嘔吐、眼神渙散呆滯、活力欠佳、呼吸急促等現象時,應該馬上送醫,即使半夜也必須立刻送急診。
功課7-學會正確、有組織的敘述孩子的病史:從關鍵症狀開頭,告訴醫生何時開始的、是否愈來愈嚴重、伴隨哪些事件(或其他症狀),如果有發燒,一定要量體溫。過去有沒有類似症狀,用過哪些藥物等。
功課8-固定找一位能傾聽病史、仔細檢查的兒科醫師:嬰幼兒的疾病大半為傷風感冒,很多常用感冒藥在小孩身上並未被證實有效,或是只能短暫改善症狀,所以正確診斷及花時間解釋病情,可能比開一大堆藥方更重要。
功課9-善用3C產品錄影或錄音:有些不定時出現的症狀,如腹股溝疝氣(俗稱墜腸),當腹壓降低時,跑出來的腸子又會回到腹腔內,症狀會消失,讓醫生不能確診,所以腸子跑到腹股溝形成腫塊時,最好能錄影或攝影給醫師參考。有些皮膚疹子、拉肚子時的糞便,也可以照相起來給醫師看;小孩子呼吸或咳嗽時發出奇怪的聲音也可以錄起來,給門診的醫生參考。
功課10-家長想要做檢查或使用治療藥物時,可以坦率的和醫師討論,但最後也要尊重醫師的專業決定:例如感冒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療,也大部分都不需要影像檢查。家長若因愛兒心切,強烈要求醫生開立抗生素或是要求照胸部X光(胸片)檢查,是不恰當的,因為抗生素可能會影響肝腎功能,並造成細菌的抗藥性,而胸片雖然放射線劑量很微量,畢竟還是不必要的暴露。
功課11-遵從醫囑服藥回診:若孩子的恢復不如預期或有新的症狀出現,或服藥後有副作用,都應該和醫師再討論。
圖文提供/親子天下
養出健康小孩!必做11項功課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