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扒了生性悶騷內向,冷淡傲嬌的「野路子產品菜狗」——張俊。這一期我們迎來了——承哲老師。剛畢業做SEO電商導購,後來自己折騰導購網站,再後來終於走上了創業的「不歸路」。
第八期專訪作者:承哲(是真名喲),創業狗一枚,虎嗅三星認證作者。從2013年至2015年年初,創業「約飯」、閱讀社交、匿名社交產品,做產品經理兼職後台代碼,屢敗屢戰。最後終於在禪坐時明白了一些道理,想說給大家聽。
作者自我介紹:資深科幻電影迷,經常看一些科技、物理、哲學方面的書籍,經常會走在路上不由自主的開始思考人性社會倫理經濟心理學等哲學性的問題。小時候想當物理學家,現在獻身科技行業,之前一直認為自己天文地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但在創業的道路上逐漸學會從桀驁到謙遜,從無知到頓悟。
----------------------正式作·嗅分界線------------------------
嗅:最開始是如何知道並關注虎嗅的?關注多久才開始寫文章?
作:2013年開始關注,關注了一兩個月吧。因為看了劉慈欣在「兩會」寫的《城市,由實體走向虛擬》之後,靈感大發,寫了一篇半科幻文章《虛擬城市的可能性繼續思考》投到虎嗅,居然被錄用了......後來就真的有點一發不可收拾了。
嗅:跟同道大叔一起創業過?射手座的你是怎麼被他黑的?
作:2013年,我們在一家公司,一起做「約飯」這個項目。當時他在公司的時間真的不多,有時候會來公司討論一下產品,但主要時間一直在外面尋找資源,把同道大叔這個號做大,到時候可以把約飯推起來。但最終產品上線,用這個號推了之後效果並不如人意,所以他後來放棄的也比我早。被黑......當然沒有!那些漫畫都是他畫著玩的。
嗅:同一時期做的「請吃飯」最近融到好多錢,你們的「約飯」卻死了,有什麼感慨的?
作:我後來總結出其實這個項目的點子本身沒什麼,關鍵是營銷推廣能力。「請吃飯」團隊是「抽屜」做的,首先在技術上就非常硬,其次在推廣上就有充足的彈藥。剛上線幾個月,我就看見他們在微博、QQ空間等投放廣告。這是我們沒有的,我們當時在營銷上只依賴同道大叔這個賬號,並且當時同道大叔也只有十多萬粉絲,還很DIAOSI,勢能遠遠不夠...... 所以就算沒有「請吃飯」也必死無疑,因為需要的資源遠比我們想像的多。
QQ後來也在附近的人裡面加上了這個功能,但是後來又撤了,說明需求是有但也許沒到時候,所以我也很好奇「請吃飯」後面會怎麼走。
嗅:拿了筆種子的第三次創業項目——「單項匿名社交」,做了半年之後退出了?退出後又幹嘛去了?
作:是的,做的很辛苦,很辛苦,很辛苦...... 其實時間基本上用來和合夥人吵架了。雖然最後還是按照我想要的最極簡的方案做出來,但是最後我們發現實際上根本沒有這個單向發送的需求。首先發的人就很少,負性能量很大,其次收到的人會非常害怕。我們在做的時候,一直在擔心QQ會不會加這個功能,後來QQ居然真的已經加了「QQ匿名消息」。而QQ匿名消息在後來反響並不怎麼樣,說明其實需求根本就不大,但是我們還是堅持做下去,把陌陌和微信的「附近的人」作同等對比,但這個「QQ匿名消息」的威力跟「附近的人」根本不在一個量級,其實更多的只是「我執」在作怪。
我退出後去了三亞還有廈門遊玩、看書、思考,連續寫了幾篇反思的文章《所有的創業失敗都只有兩種,單打獨鬥「萬能狗」真的無所不能嗎》、《社交與電商的本質關係拆解,看完你就懂社交電商了》、《教你用正確的姿勢理解互聯網:BAT、知乎、微博是這麼乾的》、《社交產品的本質類似傳銷!你玩的微信、QQ不是社交》、《產品從0到1的真正邊界是什麼?BAT們完美的設計體系下的漏洞在哪裡?》......好幾篇pv都很高,也拿到過虎嗅的獎勵。但最重要的是我去了葛印卡老師的內觀中心練習內觀,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我看到了我的貪嗔與執著,我也看到了別人的貪嗔與執著,我開始一點點放下。
嗅:作為產品經理,如何平衡個人喜好和用戶需求?
作:我在內觀中心的時候巧遇了李善友老師,隨便和他聊了下,我們都認為真正的產品經理是和內觀禪坐相通的。比如你要做一個產品,或者要加一個功能,你是萬分喜歡的,你把「我的觀點」帶入進去你就會升起「我執」,為了保護你那個喜悅的感覺能夠多延長一點時間,你會對所有反對的觀點升起嗔恨,看不見聽不見一切,你只是在迷戀你的一種感覺。
放下我執最大的好處就是你不把自己看的那麼重要,當你不再重要了,你做的決策就會有大概80%的把握。別人表揚你,讚揚你,你不會讓這個分數上升一點,別人批評你,你不會去和別人爭論,讓這個分數下降。你貪愛與嗔恨的感覺會與你的決策完全分離,你做這件事不再為了自己的成就、名譽、金錢,你才會真正客觀的分析內外劣勢,不參雜自己喜好的感覺,那就必然所向披靡了。當然這也是非常難的,很多人表面上很努力,但支持他更多的只是對成就的渴望,他們可以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最後必然會在其他方面,比如心理還有身體方面遭受損失,並且積累到某一天也會到達職場瓶頸。
所以那些能夠把企業做到很大很大的人,是一定要不斷拋棄很多我執的,他們才是真正的神級產品經理。李彥宏和馬化騰都有一種隱士的感覺,而馬雲雷軍雖然喜歡頻繁露面,但是他們每次講話都能讓人感覺很舒服,能讓你感受到他們真的只是在真誠的幫你做事,而不是為了自己,他們失敗了也無所謂,就是想幫你做事,仿佛他們不存在,你可以直接穿過他們一樣,這就是「無我」,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夠到達的境界。只要那個「我」還在那裡,不僅做不好產品,人生也是充滿貪嗔與痛苦,這個世界也是地獄。所以我後面的目標是繼續破「我執」。
嗅:支付寶9.0你用了嗎?從產品經理角度怎麼看?到底是「社交+金融」還是「金融+社交」?
作:支付寶這次改的非常好,我很喜歡。支付寶的線上支付的場景已經十分足夠,關鍵是線下使用場景,未來紙幣是會逐漸淘汰的,這個世界最終會走向電子支付。支付寶的商家功能說明瞭對線下掌控的決心,並且他們也很清楚,只是給了一個支付工具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使用這個工具的場景,所以下一步一定是地推落實,去完善用戶O2O的場景。
其次在社交這個方面,我認為不會有人把支付寶當微信用。但是我看到了另一個可能性就是半熟人,現在很多商家想要直接以個人微信號加用戶,但是用戶是不願意的,因為微信讓人覺得太私密了,比如我有個朋友就加了牙醫、理髮師、按摩師傅的微信,不想加他們又不得不加,並且朋友圈又不好意思遮罩他們。但是支付寶恰恰可以滿足這個需求,讓半生不熟的人加一下支付寶,並且都屬於泛泛之交的商家用戶關係,就可以比較好的滿足這個空白需求。當然,一切的前提是O2O的落地生根。支付寶的可能性在熟人之外,當然也只是可能性。
嗅:第八期採訪過來自上海的社交APP創業者張俊,他認為一定不要用傳統投資和創業的理論來看社交,否則會死得很慘。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作:社交是文化領域的事情,閱後即焚在國外能火但在國內火不了,同樣的彈幕在日本和國內可以火但是美國就火不了,這裡面我們可以找到各種原因,並且都是對的。但是我們不可能找到一個確定的理論去反推,然後就把這個產品做出來,這是不可能的。比如彈幕不是因為找到一個確定理論後出現的,閱後即焚同樣如此。所以研究社交,找到的理論也許都是對的,但是用這些理論反過來去做出社交產品是不存在的,我看到更多的是,有朋友把一個社交產品做出來,但是硬套了一個理論在上面,他的理論本身沒錯,但是和他做的產品沒有關係,只是「我執」在編製一個讓大腦愉悅的謊言而已。
佛家講戒定慧,其中的慧有三種,第一種是聞慧,指的是看別人的思考,看別人寫的理論,看書就是這一類。第二種是思慧,指的是自己思考結論,寫文章都屬於這一類。第三種是修慧,是最高層次,是真正親自把事情落實到生活中。這個層次是最難的,一個人可以說出很多人生道理,各種知識信手拈來,但是最後還可能活在貪嗔之中,只要「邏輯」還在,還在迷戀自己的「邏輯」,就說明「自我」還在,就不可能做出別人真正想要的東西。
只有當「我」不在了,就只是感知這個世界的文明存在狀態,而不介入其中,那樣你的產品就能按照世界的本來樣子還原出來。所以張小龍其實什麼也沒做,微信是空的,它是水它也是空氣它甚至已經讓你忘記你在用它,他不過是把中國的文化場景還原了出來,這就是無「我」。很難,所以我也在努力。
From 虎嗅
【作 · 嗅】承哲:一隻單打獨鬥的「萬能狗」,正在從桀驁變得謙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