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香港是個國際大都會,但絕大部份人口都是華人,講廣東話,一向對膚色和種族政治不太敏感。
我有位加拿大白人朋友,他曾告訴我一件小事。有個香港女生到他那間大學交流,周遭同學來自五湖四海,各種族裔和膚色都有。有一天,她和我那位朋友吃飯聊天,隨口說了一句:「我覺得黑人真的很難看,你覺得呢?」朋友聽到後嚇了一跳,想不到女生這麼「坦白」,立刻善意地糾正這種族主義的說法。
在歐美國家,移民和種族衝突嚴重,周不時引發流血事件,人命傷亡,如早陣子美國費格森鎮暴動,可見是開不了玩笑的政治議題,所以由言語開始便定下種種禁忌,某些字眼如nigger說都不能說出口。政客言行只要給人扣上種族主義帽子,必定吃不完兜著走。
儘管歐美白人心底裡可能都瞧不起有色人種,但因自小受社會訓練,懂得嘴裡迴避和批判種族政治;我們香港人嘛,本來沒種族問題可言,想不出原因去掩飾看到「異類」的真正情緒,反正開罪不了甚麼人。即使賢明成熟如立法會曾鈺成主席,都不小心拿重慶大廈的黑人開玩笑,說可以聘他們來趕走旺角佔領者。
近年來,中港矛盾愈鬧愈大,香港人發現講不正廣東話的新移民充斥社區,自由行和水貨客擾亂日常生活,才開始意識到種族政治,事態亦愈來愈敏感。大至香港官員制定本地政策,居然公開白紙黑字寫明要考慮「內地同胞」感受,雖則我們早就心照不宣;小至地域名詞,媒體和公眾人物一概避免使用「大陸」二字,因為「同胞」覺得不中聽,要求港人用「內地」作指稱,明明按地理和經濟發展,華南沿海怎都不是「內地」。
香港特色的種族政治又更加複雜,人家歐美的「種族主義」標籤是用來保護underpriviledged的弱者,為他們提供思想和言語武器,但我們的弱者是誰呢?只看香港的話,新移民暫時是少數弱者,本地人是多數強者,「種族主義」標籤好像是「用得其所」。可是於制度層面,港府無移民審批權,香港社會「硬食」中國政府送過來的新移民,資源左支右絀,然後港府還要拋出大仁大義的「家庭團聚」、「經濟效益」和「國家主權」作理由,教訓本地人。兩地政府同出一氣,似乎本地人在新移民面前才是「弱者」,「種族主義」標籤要倒過來用才對。
如此有香港特色的種族政治,相信未來都會主導社會議題,到了來年立法會選舉,不論建制泛民都要小心處理,可不是一味說要「愛國」或「包容」就能撈選票。當然待得新移民票源遠超本地人的時候,又是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