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方案否決之後,2017年行政長官人選只能依舊由1,2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決定,2020年立法會選舉將保留功能組別議席,不能實現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要重新啟動「政改五部曲」,最早也要等到2020年之後。

那些根本上反對普選、或者認為香港現階段未適宜普選的人,或許會感到高興,但他們也不會是贏家。普選問題未解決,特區政府的管治便沒法改善。首先,行政長官的認受性繼續備受質疑,而且比以前更嚴重:先前為要宣傳2017普選行政長官的好處,行政長官和「政改三人組」都反覆強調,普選產生的行政長官才會接受市民的監督,並且指出在現行制度下市民無權參與選舉,只能「在家看電視」。這些宣傳深入人心,自然進一步削弱「小圈子選舉」產生的行政長官的認受性,令他領導的政府施政更加困難。

其次,立法會非普選產生的功能組別議員,同樣要面對這認受性問題,被視為民主的對立面。立法會內建制派與反對派的對立、反對派議員與行政當局的對立,必然愈來愈激烈。政府提出的政策措施,只要稍有爭議,便很難在立法會裡獲得通過。有些人把希望寄託在建制派在未來立法會選舉裡大獲全勝,贏得壓倒性多數議席,讓政府議案在立法會通行無阻。對有這想法的人,只能贈一句近日常聽到的話:鏡花水月。

普選落實無期,年輕人對政治制度和建制的不滿沒法解決。缺乏民意授權的政府無力推行有效的社會改革,貧富懸殊和各種社會不公平現象只會持續,甚至惡化。儘管政府和許多市民都希望「放下政治爭拗,搞好經濟民生」,但在充滿不平和怨憤的社會裡,任何涉及利益重新分配的公共政策,一定會遇到政治阻力,政府缺乏政治能量,必然寸步難行。

長治久安遙不可及,但政改否決還是換來了眼前一片寧靜。反對派持續了好一段時間的抗爭行動,已到強弩之末,要歇下來喘一口氣;建制派因表決失誤及其誘發的矛盾,傷了元氣,不能按原定計劃向反對派發動猛烈進攻。於是,社會暫時平靜下來,聽不到雙方的廝殺聲。各方面應珍惜這段難得的休戰期,審時度勢,尋找新的出路。(完)


 否決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