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之死…..兇手在於香港政府的無能政策

在這2個月,很多人驚訝雨傘廣場的藝術品、派發東西及絲網印刷的設計,從來大家都把香港看為文化沙漠,看扁了香港藝術家和設計師,究竟問題出在那裡?

大家有沒有留意過香港在各大公園擺放的公共藝術品呢? 究竟這藝術品和場地或我們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先理解什麼是公共藝術? (其實有很多不同看法,我比較接受這個。)
紐約市藝術協會的公共藝術委員會會長D. Freedman,在《公共雕塑》一文中( Public Sculpture)所定的基準是:

第一    具有高度的審美水準

第二    有規模

第三    與公眾的關係

這就是香港政府對待藝術品的態度(如垃圾一樣)

 


而我們的 香港藝術發展局 委約的《公共藝術研究》一文中

公共藝術有甚麼益處?

一個完善的公共藝術政策可以從以下途徑得益: • 吸引本地專家及私人界別投資 • 令地區或市鎮成為更吸引商業機構設立的地方 • 透過創造就業、培訓及發展技術,刺激本地經濟 • 地區具備吸引旅客觀光的競爭優勢,促進旅遊業 • 促使地方更具本地特色,為本地及外地藝術家及工匠提供機會,以利用自己的技能及眼光 • 增加使用空間,開拓地區及有助減少罪行和壞風氣 • 環境更文明,增加社區參與及為未來創造文化遺產   公共藝術即是好的設計,好的設計具有意義。優質的環境傳播正面的訊息。實行這兩個原則不代表需要更大的開支。這是利用已有的資源發揮創意,而不是僅供裝飾用途。」 香港政府對 公眾藝術 的看法就是在小成本之下如何帶來更利益 ,一切的思考來源也是出於 “中環價值”之下,從沒有介意過藝術的水平,與場地之間的連結,和市民之間的關係。

 

而今次雨傘廣場的藝術品有所不同之處是藝術家由下而上的自發創作,沒有場地限制,沒有官員和政策的介入,藝術品的生命力有所不同,好像一場雨過後,每件藝術品都有所改變,反而更有生命力。

當沒有場地限制,香港藝術家的潛能是可以發展到無限遠,所以西九想有自己獨特的香港藝術,香港政府唔好理唔好搞,俾些空間香港藝術家吧!

 


 香港藝術之死…兇手在那?在雨傘廣場找到答案.

 https://www.facebook.com/taft.ts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