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是腦中風的高峰期,而容易被忽略的心房顫動,也是中風的危險因子。根據研究,心房顫動約會增加5倍腦中風的風險,且心房顫動導致的中風,預後很差且復發率高。而根據研究發現,年輕且沒有危險因子的心房顫動病患,每年的中風率竟有百分之1.15,是西方國家的將近2倍,實在不容輕忽。


臺北榮總心臟內科趙子凡醫師指出,過去認為東方人心房顫動的中風風險沒有西方人來的高,這樣的觀念可能需要改變。(圖片提供/臺北榮總醫院)

要判別心房顫動有一個很簡單且容易察覺的徵兆即「心律不整」,症狀包含心悸、胸痛或不適。此外,心房顫動發生時,可能會發生呼吸短促、頭暈或是昏倒的狀況。 然而,心房顫動可能通常是沒有症狀的,因此病人常直到併發了缺血性中風、足部有血栓,或是心臟衰竭急診就醫時才發現有心房顫動。

年輕且沒有危險因子的心房顫動病患,每年中風率仍有百分之1.15

全台灣約有23萬名心房顫動的病患,臺北榮總內科部陳適安主任表示,所謂心房顫動是指心房快速而不規律的跳動,一旦發生時,因為心房沒有有效的收縮,心房內的血液會處於流動不佳的狀態,在這樣的情形下,血液很容易凝結成血栓,一旦這血栓隨著血流流到腦部,就會阻塞住腦部的血管而造成腦中風。

臺北榮總研究團隊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超過18萬名未接受中風預防藥物的心房顫動患者,發現若病患合併多種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每年的中風率可高達8%。特別在年輕且沒有危險因子的心房顫動病患,每年的中風率仍有百分之1.15,是西方國家的將近2倍。同樣是研究團隊成員臺北榮總心臟內科趙子凡醫師指出,過去認為東方人心房顫動的中風風險沒有西方人來的高,這樣的觀念可能需要改變。


臺北榮總研究團隊分析發現,年輕且沒有危險因子的心房顫動病患,每年的中風率仍有百分之1.15。(圖片提供/臺北榮總醫院)

預防心房顫動,飲食方面盡量少吃刺激性如油膩及重鹹的食物

心房顫動該如何預防?飲食方面盡量少吃刺激性如油膩及重鹹的食物,並多攝取蔬菜與水果,可常保心血管健康。 原長期服用的保健食品可繼續服用,若要停止請告知醫師,並避免間歇性服用任何補品。

新型的口服抗凝血藥物問世,腦出血的風險也大幅降低

在藥物方面,使用抗凝血藥物可以大幅下降64%的中風風險,然而傳統的抗凝血藥物,病患需要時常接受抽血以監測藥物濃度,不但使用上不方便,還會增加腦出血的風險,因此接受度並不高。臺北榮總新藥臨床試驗中心江晨恩教授指出,近幾年已有新型的口服抗凝血藥物問世,相較於傳統的藥物,不但使用上更方便,不需監測藥物濃度,腦出血的風險也大幅降低。這一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知名的心臟學期刊(J Am Coll Cardiol 和 Int J Cardiol)。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年輕無危險因子 仍有心房顫動風險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