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嘉最新的電影作品《念念》,呈現了三個人各自的「念念」, 這大概有三種含意在內,既是一念之間,亦是念念不忘,還有一份思念。

一. 念念不忘

因為王家衛,因為一代宗師, 「念念」二字,第一時間就會連結到「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在華語樂壇中,先有林若寧的《宮若梅》向《一代宗師》取材, 今年年頭則有黃偉文為麥浚龍填寫了《耿耿於懷》十年後的續集《念念不忘》, 既回應了他上張專輯《無念》,亦突顯了過去執念的迴響。

至於張艾嘉開拍《念念》時,有沒有想過對王家衛作回應? 這就不得而知,不過張艾嘉同樣選擇了一首自己的舊歌,去詮釋自己對於《念念》的心情, 那是《愛的代價》,以邊唸邊唱的方式,再次演繹一次。 二十三年,比麥浚龍的十年,路更長,浸出的味道更醇,也當然沒有那麼執著; 然而,再灑脫都總不能說忘記了,過去的由它過去,但刻骨銘心的,仍要銘記於心。

《愛的代價》對我們這一代可能太舊太老套了,不是屬於我們的共鳴, 像張艾嘉也不屬我們的年代,但對於林夕,對於古巨基,李宗盛的創作就是念念不忘的經典代表。 於是這份「念念」亦通過《告別我的戀人們》承傳到我們心中, 古巨基在他的「告別我的戀人們」音樂會上,亦重唱了《愛的代價》, 充分展現歌詞所說的感激之意,在陳輝陽刻意煽情的笛子聲中傳揚。 《告別我的戀人們》最後回到《愛的代價》的旋律, 正好是《耿耿於懷》與《念念不忘》湊成一對。

二. 思念

除了念念不忘,《念念》更有思念的意思 – 不止忘不了、放不下,箇中還有著牽掛。

影評人張知行寫《念念》這部電影,就以王菲《我願意》的歌詞作開頭: 「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如影隨行。」 因著片中數段奇幻的時空交錯,以「玄」來表達念念思緒自然不過; 我卻立時想起另一首歌作回應: 齊秦的《思念是一種病》- 「我想我的思念是一種病,久久不能痊癒。」

《思念是一種病》歌詞最後一段所得的覺悟是「別讓遺憾繼續」, 猜想這也是戲中角色阿翔和育美各自從其奇遇中得到的感覺。 育美媽媽是美人魚,阿翔爸爸是水手, 他們都在大海,不知阿方,不是「穿山越嶺」,就是「涉水」的另一邊了, 而我們 (阿翔和育美) 都在孤獨的路上,找不到盡頭,卻找著了彼此。

大概屬於這一對伴侶的《思念是一種病》,不是齊秦的版本, 而是張震嶽與蔡健雅的互唱,讓溫暖填滿了寂寞,沉重的思念就變得雲淡風輕。

電影《念念》一開場就有了流行曲與思念的提示, 少女在吟唱《台北的天空》的畫面,「如今又再回到思念的地方」, 面前就是綠島,育美的出生地,育男成長的家, 跟台北大概有點遙遠,然而若知道填詞人陳克華的原意, 就知道他寫《台北的天空》時所思念的,卻是其故鄉花蓮, 他要表達的正是離鄉遊子的心情,那不就是育男與育美的寫照嗎? 當然,也是他們媽媽的感受,她同樣是離鄉別井的一個。

三. 一念之間

《念念》的思念與念念不忘很明顯,亦反覆貫穿在作品中, 然而因著一個念頭,一種想法帶來的無窮後果,甚至影響了後來的一代, 這遺憾,這自省,同樣是伴隨一生之久,在《念念》中亦不能被輕易忽略。

媽媽若不出走,兒子若不出城工作,爸爸若肯留下跟小孩打一場拳… 一切是否就會不一樣? 一念是天堂,另一念是地獄, 不想著改變過去或回到命定的過去,也許就可以釋放。

盧巧音十年前的《天演論》,留下了《一念天堂》, 主流不受落,傳媒不推介,樂迷間卻稱頌為近代最具代表性的粵語專輯之一。 歌詞中那份懸念是心魔,她愛一個人到恨一個人,其實只因自私, 這當然是走出失戀後遺的故事,但同樣適用於育男被母親遺棄的那份複雜情緒, 一息間的釋放,原來也通用在《念念》三個主角身上。

《Joanna&王若琳》中的《一種念頭》也許更貼近《念念》的意境。 「或許說出去一會,就再也沒回過頭」可以是媽媽,也可以是兒子, 說不出的感受,既有落寞,也有傷心,更有懷舊, 混雜而成正是《念念》醞釀的情感深度, 無法以文字說清,也只能以一首首樂曲模擬,但都不完全完整。

最後,是劉若英的《念念》,電影響起的最後一曲。 張艾嘉透過電影主角口中,說這是一個未完的故事, 流行曲再強調一次,永遠沒有完結,沒有盡頭,就是「念念不忘」, 一如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不完整,也永遠沒有完成的版本, 故事會繼續寫下去,活在畫面與歌聲之外。


 念念 – 流行曲的想像

 https://www.facebook.com/3cmusic?fre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