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利率市場化的殺傷力,想必大家在最近幾次央行降息中已經有了初步體會。明明是宣布降息,可是由於同時給予了銀行更大的上浮利率權限,結果降息之後在銀行存款反而利息更高了。

近日,央行以文件的方式宣布銀行大額存單登場,這標志著我國利率市場化走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就算大額存單暫時和你沒什麼關係,利率市場化也一定會慢慢影響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值得花點時間搞搞清楚。

銀行大額存單是什麼?

提到「大額存單」這個東西,很多朋友肯定會聯想到銀行定期存款。定期存款可以在銀行卡和存摺上辦理,也可以讓銀行給你一張寫明金額期限的存單。存單這東西一點不稀奇,為什麼金額大一點就如此重要呢?原因在於大額存單的兩個特點:一是可以自由轉讓,二是可以自定利率。

如果是之前普通的定期存單,你的存款只能你自己去取,如果中間遇到緊急用錢的情況,只能按照活期利率自己把錢取出來,不能把自己的存單賣給別人。大額存單雖然也是存款,但是不僅允許互相買賣流通,市場價格還會不停波動,資產流動性遠非個人定期存款可比。

而且大額存單可以讓銀行自由決定利率高低。現在的存款利率雖然允許上浮,但仍然有上浮比例的限制,如果你去找銀行談高點的利率也並不容易。如果是辦理大額存單,銀行就可以自己的承受能力自有確定利率,像現在銀行銷售的那些高收益理財產品都可能換成大額存單的方式,存款利率會像紅極一時的餘額寶那樣由市場決定。

實際上,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銀行就發行過大額存單。由於當時的金融結構過於單一,這個少有的利率上浮理財途徑非常受歡迎,造成了存款大搬家的局面,於是被央行叫停,直到現在近20年後才重新啟動。

銀行大額存單和普通人有啥關係?

根據央行規定,個人想買大額存單需要不低於30萬元,機構的認購標準則高達1000萬元,期限最短一個月、最長五年。

雖然相對於5萬元的銀行理財產品起購標準高了不少,資產能夠達到這個標準的朋友還是很多。如果之前你的理財產品分散在好多家銀行,那麼在大額存單之後可能該考慮一下把資金往一家銀行集中了。只有金額越大,和銀行談利率時才能有底氣。如果只是起購點的大額存單,恐怕很難享受讓你滿意的存款利率。最近一段時間股市和基金猛漲,互聯網上的理財產品也層出不窮,可是說到底賠錢的風險仍然沒法和有存款保險的大額存單相比。大家都想多掙錢,但賠不起的錢還是老老實實放在低風險並且流動性好的資產上為妙。

看到這裡肯定有朋友會想,銀行的存款保險只有50萬額度,如果我把超過50萬的的資金放在銀行,萬一遇到銀行倒閉豈不是沒人賠我多出來的錢?實際上,不管你有沒有50萬存款,這都是事關所有人的金融體系大問題。

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的根基,歷史上只有海南開發銀行這家並不算大的小銀行破產過,即便如此也對當地金融體系造成巨大影響。所以,存款保險作為利率市場化的基礎性條件,試圖解決的難題是銀行太重要了所以不能倒閉。這就像劃定一條銀行不可逾越的底線,目標是監管得更緊讓銀行不要越線,而不是坐等銀行越線后讓他們破產。應對存款保險的措施不是把錢分散到好多家銀行,而是認真選擇不會破產的靠譜大銀行。

利率市場化的核心則是風險自負。大額存單這些可以享受更高收益率、更高流動性的產品並非沒有代價,以前指望政府擔保不會賠錢的事情,今後會越來越多地需要為自己的錯誤決策承擔後果。在大額存單等利率市場化措施落實之後,隨之而來是各類金融機構之間更加激烈的競爭。大家都知道競爭可以為用戶帶來更多好處,但另一面是做得不夠好就會被市場淘汰。

屢遭詬病銀行會越來越有活力

在20世紀末中國銀行業扭虧為盈之後,就立刻陷入了老百姓的茫茫詬病之中,諸如躺着掙錢、為富不仁等指責屢見不鮮。

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是什麼?是銀行還不夠多嗎?國有四大銀行只佔據了總市場的不到50%,大城市街邊的銀行網點數量也超過公共廁所,實在不能說銀行像其它壟斷行業一樣競爭對手太少。

真正的原因並非競爭不激烈,而是競爭不自由。在過去高度管制的金融體系下,銀行間同質化趨勢嚴重,不同的銀行並沒有本質的差別,圍繞服務等附加項目的競爭並不能反應銀行作為金融機構經營風險的能力。

現在,大額存單登場標志著利率市場化真的來了。只有當退潮之時,才能知道誰在光着屁股游泳。圍繞市場利率進行的風險經營能力競爭將是真正的刺刀見紅,最後能夠生存下來的金融機構才是真正的市場競爭結果。

作者公眾號理財實驗室(微信號:MoneyLab)

From 康寧1984


 銀行大額存單登場,內地利率市場化真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