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歌和搖滾,似乎風馬牛不相及。

在我們記憶中,最接近搖滾的兒歌已是《夏日熱辣辣》。但仍未看見最接近兒歌的搖滾。反而本地流行曲加入兒歌元素的例子,有泰迪羅賓的《點指兵兵》、楊千嬅的《小星星》、許志安的《大風吹》,它們最多只借用兩三句來突顯歌曲主旨。但在美國,早有搖滾樂隊將整首歌塞滿童謠,並成為經典金曲。這就是Nu-Metal殿堂級樂隊KoЯn的《Shoots and Ladders》。

Shoots and Ladders》的段落歌詞幾乎穿插著童謠。然而以KoЯn 的演繹,根本一點童真的味道也感覺不到,反而由頭到尾都充滿邪氣。

何解要把兒歌唱成這樣呢?根據主音Jonathan Davis所說,寫這首歌的原因,就是因為小孩子都愛唱這些兒歌,但他們根本不知道歌曲的本意。不少兒歌背後都具有邪惡恐怖的故事,例如《Ring Around the Rosie》,它是關於黑死病(1665年倫敦大瘟疫)。換言之,《Shoots and Ladders》就是要把兒歌猙獰的真面目展現同給所有人看,讓我們知道小時候到底在唱什麼。正如歌中唯一不是童謠的歌詞所說:

Nursery rhymes are said, verses in my head.
Into my childhood they're spoonfed.
Hidden violence revealed, darkness that seems real.
Look at the pages that cause all this evil.

除了Ring Around the Rosie是描繪1665年倫敦大瘟疫的傳染情況之外,其他出現在歌中的童謠也有其黑暗的故事。《One, Two, Buckle My Shoe》是暗示工業革命時代織布工人的刻板生活,《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的背景就是1966年倫敦大火 。《Baa, Baa, Black Sheep》裡的Black Sheep就是指黑奴,"One for the master,And one for the dame,And one for the little boy who lives down the lane."明顯就是比喻奴隸貿易,黑奴被剝削的慘況。小朋友輕鬆愉快地唱著的兒歌,竟然隱藏著黑暗的內容,不禁令人心寒。

Shoots and Ladders》奇特而具深度的概念,創新的編曲,特別的演出技巧,在外國贏得到格林美獎項,並被一致認為是Nu-Metal神作。不過,假如KoЯn是本地樂隊,在香港發表同樣題材、同樣質素的廣東話版作品,又會否得到同樣的讚揚?

如果香港樂迷聽到這首歌,相信得到反應不是:「風笛配上Nu-Metal,幾過癮播!」而是:「等成2分鐘先有人唱,你唔好成隻純音樂?」還有:「兒歌串燒呀?咁無厘頭嘅歌都敢放出街?」「好好地一首兒歌比人玩到咁。」「前面南無,後面喊驚,隊Band係青山定青松觀出黎架?」「_,句 "Mary had a little lamb, His fleece was white as snow"完全聽唔到佢唱咩囉,痴脷筋就咪學人唱歌啦。」然後眾人瘋狂恥笑和Dislike一番,結果又一件作品被打為「膠歌」行列。

看看膠歌代表《食軟雪糕》和《怪叔叔跳古怪舞》的編曲其實和韓國K-pop很類似,但有多頭樂迷留意過?他們只會取笑歌詞怪誕,但《怪叔叔跳古怪舞》和K-pop的歌詞質素分別大嗎?

馮翰銘的 《再別康橋》大玩drum and bass,被聽不入耳的樂迷大罵垃圾。被罵垃圾的不是其作品,而是馮翰銘本人。

意色樓的《剎那快慰》,論凝塊造意境和意識流填詞手法,堪稱本地地下經典,但在youtube竟然有近半dislike,被樂迷不停恥笑問候。「_小兒麻痺啊?」這是對音樂人的尊重嗎?

鄧智偉的新歌《史詩式》編曲極有心思。循序漸進的層次感,歌者細膩的演繹,可謂令人十分驚喜。然而不少樂迷將焦點放在咬字與當年「打鼓打到暈」的事蹟,並無限放大。

唉,怪只怪他們高估了香港樂迷。或者,如果他們不是香港人,可能會受更多香港樂迷追捧,因為香港樂迷普遍對外國音樂的態度比較寬鬆。

為什麼香港音樂過份單一化,就是多得一班口裡批評樂壇過份多元化,事實上接受能力卻低得要死的樂迷。唱片公司要看市場的,樂迷如此「虛偽」,還敢容許歌手作突破性嘗試嗎?似乎《Shoots and Ladders》這類破格創作只配在外國發光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