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仍然有人相信精神疾病是「鬼附身」或「沖煞神明」的結果,所以對於社會這一些人把持異樣眼光;長久以來因為對精神疾病的未知,導致許多誤解與偏見,如今一群常因為「精神分裂」疾病名稱導致誤解的精神康復者,希望藉由正式更名為「思覺失調症」,捍衛自己重回康復之路的權益,並希望藉此擺脫負面偏見,能在社會繼續讓生命發光發亮。


精神康復者,希望藉由正式更名為「思覺失調症」,捍衛自己重回康復之路的權益。

根據2012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10年內確診的精神疾病病例已從7.5萬人上升至近12萬人,增加近6成,而單看2011年到2012年短短一年就增加了6,332個確診病例。代表家屬及精神康復者對於疾病的認知程度增加,並願意積極就醫,使得確診病例大幅提升,醫界與病權團體多年來積極努力推動衛教知識,也有不錯的成果。

精神康復者恐懼 延誤治療

即使衛生福利部持續推動心理健康促進計畫、落實精神疾病的防治與照護,仍有許多精神康復者因為疾病名稱帶來的恐懼與汙名化影響不願意求助就醫、延誤治療,突顯對精神疾病相關知識的不足,容易忽視治療與照護的重要性。

台灣精神醫學會周煌智理事長表示,由長期臨床經驗及國外文獻中發現,精神康復者因為對於疾病的錯誤認知,造成1年的回診率低於50%。但須注意,若9個月後中斷治療,復發機率約7成,而若2年內沒有持續治療,復發機率高達9成!


貴賓於思覺失調症體驗區體驗幻聽與視幻覺(左起:衛生福利部心理與口腔健康司 陳快樂司長、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 黃敏偉理事長、美國精神科權威暨精神康復者 費雪博士)。

日本從1995年花了7年的時間,於2002年成功將精神分裂症更名為「統合失調症」,韓國也為了去除疾病名稱帶來的汙名,在2012年將精神分裂症成功更名為「調弦症」。

精神分裂症更名:思覺失調症

為了讓更多精神疾病的民眾繼續就醫治療且不中斷,並希望社會大眾對於這一群人消除偏見,並付出更多的關懷與照顧,經過10年的努力,2012年由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積極聯合精神康復者、家屬、精神醫療專業人員的力量,藉由全台發放實體與網路問卷調查,更加密集與積極的推廣「精神分裂症更名運動」。

終於在今年勞動節的後一天,台灣精神醫學會及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正式宣布,Schizophrenia更名為「思覺失調症」,讓「精神分裂症」走入歷史。

另外,由康復之友聯盟與藥廠合辦的「精神疾病反污名化創作比賽」即將邁入第10年,於正名之際,結合歷年得獎海報、短文與影片,並打造首座模擬思覺失調症狀之體驗空間,邀請民眾親身感受精神康復者的生活世界。

★《非絕症!》思覺失調症半數可治癒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別叫我精神分裂症!更名思覺失調症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