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數據: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其中手機網民為5.57億,互聯網普及率約為48%。而比中國先行了多年的美國,這一數據為51%,多年保持在這個水準。
人口紅利正在從中國互聯網行業消失,用戶所體現的價值正逐漸遇到天花板,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用戶所直接帶來的價值,也就是直接向用戶收費將成為未來整個互聯網行業的主流。
從To B,到To C,其中我們已經逐漸看到的是,在影視方面,內容收費正在逐漸開始成熟,而在音樂以及文字方面,正在開啟大幕,這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
內容收費,影視先行
伴隨著2014-2015賽季的英超的落下了帷幕,2015-2016賽季,國內英超轉播權到底如何分配,將正式提上日程。
作為未來幾年中國英超版權方的新英體育在新的賽季到底將如何運營英超這個金牌的版權值得關注。
然而無論結果如何,從當年極力推進英超收費直播的天盛廢墟上誕生的新英正在延續天盛所走的道路,只是手段較天盛相比更加溫和。
這從它逐漸的收縮版權的直播方,從最初的幾十家衛視、眾多網絡平臺,到上個賽季的僅僅數家的衛視,兩家網絡平臺就可以看出,同時新英所堅持的一年一簽的合同也在為未來隨時啟動項目在埋下伏筆。
與新英手中握有獨特內容屬性的英超相比,國內的各大視頻網站在內容收費的推進上同樣顯得不含糊。
根據視頻行業龍頭優土的最新財報顯示,2015年Q1,優土凈收入為11.4億元,同比增長47%,其中廣告營收8.927億元,同比增長43%。
從這份財報當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發現,在優土的營收結構當中,品牌廣告依然是主要業務,但是43%的增長幅度並不算令人感到滿意,而2014年Q1優土的廣告營收增長實質上也僅為45%
這與當初動輒約超過100%的增長而言,品牌廣告業務實質上已經進入了一個平緩的發展。而這樣的情況並非優土一家,整個行業都是如此。
來自艾瑞的分析顯示,2014年度國內網絡廣告市場規模達到1540億元,同比增長40.0%,與去年保持相當的增長速度。在持續幾年保持高速發展之後,未來兩年市場規模扔保持較高水準,但增速將略緩。
在這樣的情況下,優土財報的另外一方面就頗為值得我們去注意,用戶業務,財報顯示,優土用戶業務收入在一季度同比增長706%,至1.21億元。用戶業務收入已經連續5個季度獲得超過60%的環比增長,並在總收入中貢獻了11%。
古永鏘表示,公司有5億獨自用戶,每用戶收入(ARPU)還特別低,用戶付費收入這方面的增長潛力很大。我對公司下半年的收入增長特別有信念。
在品牌廣告遇到天花板的情況下,用戶業務將直接決定未來優土財報的表現,這就是我上文所說的從To B到To C的演變。
未來中國的影視內容不會像Netflix一樣以純粹的月費方式存在,但用戶端的收費將與廣告成為視頻公司的兩條腿,缺一不可。
音樂,春天到來?
在上個禮拜參加的電莽發布會上,電莽的董事長趙輝說:「電蟒,就是要打造音頻版的樂視」。這句話如果放在一年之前說,或許是存在疑問的,但現在是存在這個可能的。
分析樂視,我們會發現,樂視其實是以內容為核心,搭建了「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生態,這其實就是一種完整的向用戶遷徙的戰略,以內容貫穿平臺、終端、應用,本質上其實是將廣告業務淡化了,從而將業務重心交到用戶上。
根據賈躍亭在去年解讀財報透露的數據,截至超級電視一年的內容服務期滿,續費的用戶約佔到6-7成,這是一個很亮眼的數據。
而我們看現在的視頻行業,與影視不一樣的是,影視的正版化基本已經接近收尾,其中我們可以以快播的被查封作為此間最大的一個時間節點,現在但凡大一點的視頻公司在版權問題上,至少明面上是在盡量規避的。
但音樂,不一樣,音樂的版權談(si)判(bi)了這麼久,至少目前為止才算是真正的開始納入議程。
今年1月底,中國網絡正版音樂促進聯盟成立,併發布《中國網絡正版音樂促進聯盟自律公約》《中國網絡正版音樂促進聯盟反盜版宣言》。聯盟首批成員包括近30家機構和多名音樂從業者。
北京市版權局副局長王野霏也表示:「在2009年重點整頓了視頻網站版權情況之後,2015年將重點規範音樂版權。」
期間,還發生了意見頗為有趣的事件,網易與騰訊關於音樂版權的口水仗,這一切都在說明,音樂版權的正版化不是說說而已。
回溯至2012年,本人印象深刻在廣州參加一個數字音樂的論壇,國內幾乎所有數字音樂行業的知名公司全部到場,包括QQ音樂、百度音樂、酷狗、酷我等,另外還包括文化部的高官,大家在會上討論的就是音樂版權的正版化。
最後的結果無疾而終,其中存在的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利益與「風險」不匹配,這個不匹配所指向的是在用戶那裡的輿論,會把監管分分鐘殺死的同時監管還得不到該得到的東西。
但現在不一樣,以移動互聯網成長起來的這批互聯網原住民,其實是不反對收費這個理論的,他們更加在乎的不是收費與免費與否,而是是否能夠在付費的情況下得到更好的體驗。
這才是給了互聯網音樂正版化的最大的後盾,輿論環境在改變,用戶使用互聯網的觀念在改變。而這個環節當中的音樂機構、個人、播放平臺其實也一直在等待這一天,正版化水到渠成。
在我和趙輝的聊天過程當中,它就提到,「音樂的收費如果我告訴你一場演唱會的的線上收聽,價格只要5塊錢左右,你不需要去現場也能聽到最純正的演唱會,你幹不幹?」
電蟒的生態模式與樂視一樣,以硬體的互聯網智慧雲音響為用戶入口,以C-Play雲音樂操作系統掌握用戶大數據,為用戶提供基於智慧雲音響的音樂社交和音頻增值服務。
這個增值服務就是好的音樂內容的收費。
而一份調查數據顯示,91%的用戶希望要「簡單傻瓜」,80%的用戶希望要有「貼心內容」,78%的用戶希望要「更好音質」,55%的用戶希望要「更加個性」,43%的用戶希望要「多場景化」。
音樂市場的用戶端的空間是存在的,與影視一樣,廣告、流量作為重要的一項收益或許不會淡出,但必然將逐漸成為其中之一而不是全部。
參考國外的兩大流媒體音樂Spotify以及Pandora我們會發現,用戶訂閱在其的營收成本當中都佔據了很重要的一環。
今年1月,Spotify數據:免費用戶數約為4500萬;月支付9.99美元的付費用戶數為1500萬。而Pandora的最新財報顯示,本季度 Pandora 的廣告營收為 1.78 億美元,同比上漲 27%;而用戶付費訂閱同比上漲 32%,達到 5200萬美元。
音樂的內容收費的窗口已經在向苦逼了多年的互聯網音樂企業打開,這或許可以解釋為為什麼平靜了許久的音樂市場上,喜馬拉雅在和荔枝FM互掐,而網易雲音樂和騰訊打得不亦樂乎的原因。
而影視與音樂,其實僅僅是互聯網內容收費的開始,此後,有理由相信文字、圖片一切可以傳播的內容或者有價值的內容,都將逐步開始邁向收費模式,瘸著一條腿走了這麼久的中國互聯網將正式邁入雙腿走路的階段。
From 丁鵬Gamewower
互聯網人口紅利消失後,內容收費迫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