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期選舉剛剛落幕,共和黨成為參眾兩院的多數派,令奧巴馬在餘下任期的施政舉步維艱。一般評論把民主黨的慘敗簡單歸納為人民對奧巴馬政績的不滿,但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卻可能是「傑利蠑螈」之功。
「傑利蠑螈」是政治術語Gerrymander的中文翻譯。整個詞語分兩部分,頭一部分「傑利」(Gerry),指的是十八世紀初美國麻省州長傑利(Elbridge Gerry);後半部分「蠑螈」(Salamander)則是一種貌似蜥蜴的動物。話說1812年,傑利為確保民主共和黨在州議會選舉贏得更多議席,刻意重劃麻省的州議會選區,讓敵對的聯邦人黨票源集中在少數選區,令得票較少的民主共和黨候選人可以贏得更多議席;在重劃的選區中,有一個形狀如蠑螈般怪異,時人便把他的姓氏Gerry與蠑螈的字尾mander拼合成「gerrymander」,用來影射為照顧黨派利益而不公平劃分選區的手段。
這次共和黨支持者覷準州議會有重劃選區的權力,於是2010年在各州議會花上大量資源,影響選區重劃工程,最終得以在今次選舉中「修成正果」。
由此可見,重劃選區是一件關乎政黨存亡,以至影響政治生態的大事。特區政府在向人大常委提交政改報告時說毋須修改下屆立法會的產生辦法,及後卻放風有意把立法會地區直選的選區由五區改劃成九區,如斯大動作,實在是自打嘴巴。不過對選民來說,這或許不是一無是處的餿主意。
劃分選區時,選民與議席的比例是最重要的考慮,原因是一個合理的選舉制度,應符合均衡比例的原則:從正面說,各選區的議席數目應按照該選區的選民數目而設定;從反面說,每位議員服務的選民數目應該相若。香港現時的制度,只做到前者,後者的情況則極不理想。
以九龍西和新界西這兩個選民數目最懸殊的選區為例,九龍西選民約有44萬,議席數目5個;新界西選民則約有99萬,議席數目9個,兩者同樣約由10萬選民選出一位議員。不過,一位九龍西議員只須服務44萬人,一位新界西議員卻要服務99萬人;在資源均等的情況下,一位新界西議員能夠花在每位選民的資源,便只及九龍西議員的一半,也就是說每位新界西選民從一位議員得到的服務,也只及九龍西選民的一半。
因此,重劃選區,把選民數目過多的選區分拆,讓每位議員服務的選民調整至相若的比例,對選民來說肯定是得益的。惟香港採用比例代表制和最大餘額法的選舉辦法,重劃選區將會提高當選門檻,令一些少數派政黨較難取得議席,削弱他們在議會內的聲音。因此,有政黨和論者認為此建議是「傑利蠑螈」。
回顧上屆選舉,激進派在每區得票都並非末席,所以政府的如意算盤未必敲得響;而少數派政黨亦不用急於反對,畢竟照顧選民的利益,是政黨的天職,至於自身的利害變化,則可以用其他方法,例如加強協調甚至連合來應對。
郭榮鏗@公民黨
傑利蠑螈(郭榮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