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商學院菁英會在上週末邀請了Uber上海總經理王曉峰進行了一次分享經濟為主題的演講,BLUES作為圓桌論壇嘉賓到中歐進行了一次產品案例討論

說一些現場看到、聽到的、討論到的Uber的消息,濃縮了王曉峰的一些觀點,不一定完全能對上,大家且看且思考吧

1. 做滿足自己需求的產品,用MVP方法快速嘗試

Uber來源於兩位創始人自己的需求,他們的想法就是,「假如我可以在手機上按一個鍵,然後立刻出現一輛車就好了。於是他們使用了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產品方法快速嘗試,驗證最小化可行產品

剛剛開始的時候,Uber創始人Travis KalanickGarrett Camp把自己的司機給辭掉了,買了5輛奔馳,雇了5個司機,找了十幾個朋友,大家一起來試一試,是否可以共用這5車輛和5個司機。一段時間發現,其實用很簡陋的手機應用能夠叫到司機,會比自己的司機還方便。有更多的朋友開始說,你們把密碼開放吧,我也把司機辭掉,我也要加入進來

2010年,Uber在舊金山開始運營,4年時間,發展到了56個國家,300多個城市,中國有9個城市,見下圖。

2. 預訂功能是一種資源浪費

如果真正能做到按下按紐,5分鐘車子就能到,為什麼要提前做預訂呢

果一個司機接受預訂,明天早晨9點鐘要去浦東機場,這就意味著他可能在9點之前的時間就會浪費,他沒法去接其他的生意,他可能很早就要從城市的一頭大老遠跑過來,這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看看下圖,Uber在很多城市已經做到了5分鐘內讓一輛車來到用戶身邊,譬如舊金山是2.4分鐘,紐約是2.7分鐘,墨西哥是4.1分鐘

這裡的數據,沒有國內的城市,個人每天使用Uber的體驗,這輛車是否可以快速來到身邊,很多時候取決於司機對道路的熟悉程度,70%的情況,5分鐘還是可以做到的;只是那些不認道的司機,確實很讓人抓狂。尤其是那些找了10多分路,還沒法過來,然後讓乘客取消訂單,乘客還要被扣費10元的情況

另外,現行的的士價格體系當中的超過多少公里,加價多少的那部分費用,實際是對乘客的不公平,是把後面有可能返程空跑的價錢計算到前面乘客的身上。對於Uber不存在這樣的定價機制,Uber按照實際跑的公里數計費。而且,基於強大的後台數據,指導司機移動到有叫車需求的區域獲取訂單,減少司機空跑的時間

下圖來源於BLEUS建立的產品經理交流群,一位土豪公司的產品經理獲得特斯拉獎勵,然後,他去當了Uber司機。紅色區域,表明用車需求較大,並且有溢價,司機可以獲得更高收入。

3. Uber滿足用戶三個重要需

1)速度:5分鐘內到達,不要給我看到周邊有100輛車,乘客只要1輛可以過來的車

2)價格:便宜,Uber的價格相比目前市面的專車、的士價格,是最實惠的

3)服務:Uber提供高質量服務,記得第一用Uer,叫來的是奧迪,第一次體會到車上有礦泉水,還有充電器服務

對於目前一些不認路的人民Uber的司機,王曉峰給出的解釋,人民優步相當於經濟型酒店,不要指望這類酒店能提供開門、游泳池等星級酒店的高檔服務,要想獲得舒適服務,那就使用Uber Black等高端車服務。另外,乘客評分機制也可以督促司機提高服務水準

4. Uber 如何做到一個城市3個人的精華團

Uber力爭找到非常熟悉這個城市的人。Uber在中國9個城市,總共幾十個人,以一當十,以一當百,精心塑造品牌,精心招募高質量的人。目前一些城市發展較快,已經不止3個人團隊,最多也就10人左右

對於某些工作,還是需要大量人力的,例如目前不少用戶反饋發給Uber郵箱的郵件,得不到及時回復,我也相信Uber的員工已經非常努力的進行問題解決,但用戶增長的數據,或許已經大大超出預期,在用戶反饋問題解決方面,存在不能及時處理的問題

5. Uber的冷啟動策

做產品,最難的就是從0100的過程,這就是產品的冷啟動階段

Uber雖然是一家很有錢的公司,估值超過450億美金,但目前在各大城市的運營,堅決不花錢做廣告,他們相信錢買不來真愛。大家看到的Uber的各種活動,佟大為開UberUber叫直升機、Uber舞獅、Uber聖誕節送酒等推廣,都是資源互換,聯合運營,沒有花一分錢廣告費

抱大腿

和具有大量用戶的產品合作,例如百度,下圖,百度地圖的用車服務,首推Uber

乘客的冷啟

運用社交媒體策略,對一般產品來說,總有1%的意見領袖,9%的跟進者;90%的大眾

Uber在上海最初的百分之一是誰呢?王曉峰認為是這1%大部分是外國人,正如上海的希爾頓也是這麼起來的,運營初期,99%是外國人,星巴克咖啡也是這麼起來的。Uber源於美國,產品發展太快,進入中國的本土化,其實是有個過程的,一些頁面目前還能看到英語頁面。對於英語為母語的老外,這個APP太適合他們了,他們沒法用滴滴打車,因為普通話說不好,沒法和司機太多溝通。而Uber,則是一鍵叫車,司機按照定位到指定位置,下車,也不用討論價錢,直接扣除,太適合老外使用了

第二批用戶是老外身邊的中國人,也有媒體人,尤其是科技媒體,對於新生事物,媒體人有天然的敏感,自己都去國外找內容翻譯過來使用;還有時尚界人士,他們不喜歡的士,對乘車環境比較挑剔。而這些人,又是很有傳播能力的,於是這10%的用戶成為Uber的種子用戶,獲得良好服務後,快速傳播產品。BLUES估計算是這裡面的科技自媒體,成為Uber種子用戶的一粒

司機的冷啟

普通的產品找地推,花錢雇傭3000個大學生,一個一個發展用戶,Uber不能這麼幹。人民Uber第一天不到100輛車。Uber找意見領袖,寫字樓裡面有車的人,找白領,先找公司領導,找CEOCEO當司機,總監也會當司機;Uber找科技類CEO,他們知道Uber,並且Uber打豪車的概念,不會讓CEO掉價。後來的事實證明,CEOUber當司機,對自己公司也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

一張圖的答案

BLUES在朋友圈發布了這張圖片,讓大家猜猜是什麼?

已經有朋友猜出來,這是Uber的一天的汽車行駛路線圖。這是兩張圖,左邊是去年5月的一天,Uber在上海的行車路線,右邊,是今年5月同一天的行車路線圖,可以看到兩張圖的天壤之別,Uber的發展實戰太快

以上,就是BLUES參加這次交流會的一些記錄小結,BLUES在討論中提出的3個問題,感覺還沒有很好的答案:一是司機無法提供服務導致用戶取消行程而帶來的扣款問題;二是Uber對乘客投訴提問的一些處理規則不明確、不及時;三是惡意刷單問題

或許,這也是Uber產品正在逐步完善的產品問題

Uber產品發展的幾點擔

1. 刷單問題,Uber的補貼實在太誘人,又有大量聰明的人,總能找到法子刷單,有個笑話是,某司機帶著Uber客戶端做地鐵刷單掙錢,這也是醉了。這還是低級做法,目前刷單已經成為一個地下產業,有明確的分工組織,或許已經是百萬級的刷單市場

2. 司機服務質量問題,一些素質不高的黑車司機加入,態度惡劣的挑單,汽車品質也大打折扣,BLUES的一位同事就遭遇在暴雨天上車,又被司機趕下車的惡劣事件

3. 高品質服務品牌形象的下降,這是一個綜合反饋,當身邊有一些抱怨Uber服務下降的聲音多起來的時候,即便有經濟杠桿的評分機制,也該嚴肅考慮一下幫助司機提高服務質量,事前預防好過事後處罰

4. 產品性能問題。例如訪問速度,使用Uber還會遇到打開速度慢,註冊流程不順暢,地圖定位不精準等性能問題

5. 市場管理與法律的老問題……

這兩天,一則Uber被紮針刷單的新聞暴露出一個有組織的龐大的地下產業鏈,但願,一個好產品,不要給刷單毒瘤禍害,這也是一個產品成長的必經之路吧

BLUES【公眾號IDbluemidou】,迅雷產品總監,原YY語音、騰訊高級產品經理,WeMedia自媒體聯盟年度自媒體。

From Blues


 Uber如何玩轉分享經濟:聽Uber上海總經理王曉峰談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