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歲的小王買車了,他的同學和家人都十分震驚

小王出生在南方某三線城市,在本地讀完大學後來到北京打拚。幾年之內,他從在小網站做運營到在地鐵發傳單,各種各樣的活兒都幹過,共同點就是工資十分一般。手裡沒錢,和同學們自然是早就斷了聯繫,逢年過節回家也沒什麼好講的。家裡人都勸他,不要再北漂了,回來找個踏實的工作。小王不置可否,與父母的關係一度有些尷尬

然而小王竟突然買了輛車,還找了個漂亮的女朋友,北京的女大學生。朋友圈裡的他突然光鮮起來,家裡人也議論他交好運了,不再勸他回去

小王在 1 年前開始創業,幾個月後便被貴人相中,拿到了人生中第一筆天使投資。這與他的車和女朋友自然沒有任何關係

矽谷理想與北京現

我見過的所有創業者、潛在創業者和剛剛辭職準備創業的人,有 80% 會問我這樣一個問題——身為聯合創始人,我應不應該領工資? 80% 中的 100%,會在我回答之前自己給出答案——應該

我沒有回答的必要。問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他們對美國式創業心存敬畏;自己心裡有答案,說明他們對中國的現實有著清醒的認識

領工資的是員工,領股權的是合夥人;拿工資不拿股權,拿股權不拿工資;合夥人應該不拿工資或拿一個合理的最低工資;合夥人工資越高,創業成功率越低……

以上關於創業、股權與工資的論調已是老生常談,似乎在所有人心目中,從當上合夥人、聯合創始人的一刻起,創業者就要與穩定的收入說拜拜了

這合理嗎

這合理嗎?創業公司初期資金困難,合夥人手握股權謀求長遠利益,將資金留作他用。不給合夥人發工資,似乎是合理的

這合理嗎?創業九死一生,奮鬥三年後股權可能是一紙空文,風險巨大。合夥人拿不到工資,似乎是不合理的

這合理嗎?創業是為了朋友、為了青春、為了改變世界的理想,不貪圖小錢。大家都不拿工資,合理

這合理嗎?沒錢的公司除了畫餅就是吹,連員工都不吃這套了,合夥人傻麼?專坑合夥人,不合理

這合理嗎?公司謀求快速發展,有錢必然優先招新、研發、擴張。合理

這合理嗎?根基不穩人心惶惶的企業無法做大,合夥人需要安撫。不合理

這合理嗎?老美創業都這麼玩兒,國內的投資人們也都這麼說。合理

這合理嗎?這些中國創業者沒有工資連房都租不起了,你跟他講美國的規矩

當然,創業者不都是畢業就創業的窮學生,也不都是月入 2k 的屌絲。他們中不乏在辭職前年入二三十萬的程式員和總監,雖然離財務自由還遠,硬說他們窮也是裝外賓

然而,來自生活的種種壓力——微薄的福利、沉重的房貸、家庭的拖累、世俗的眼光,卻每每讓他們不敢輕易放棄穩定的工資,更不願手握股權苦等三年甚至更久。別的不提,你願意讓你的母親在被親戚盤問時說出:「我兒子現在自己創業,沒有工資,」這種話嗎?你願意跟老婆、孩子、情人講出「我現在月薪為 0」的現實嗎

事實上,在中國,有許多合夥人從 A 輪開始便央求創始人回購他們的股權。雖然如此早期的套現于公司於個人都不太現實,我們仍能從中體會創業者們渴求現金回報的呼喚,哪怕這份回報壓根兒沒幾個錢

如果說上市是張大餅,在大餅烤好前,中國的創業者恐怕早已餓死。想通過創業糊口,應該指望儘早的套現,還是踏踏實實地領取工資合適些

君子愛財,取之無

所以,工資能否令創業者充饑

就我所知,很多初創團隊還是選擇不拿工資的,而半路加入的合夥人,基本都會在股權之外索要薪水(即便遠低於一般水準)。看著本就沒錢的創業企業一年要在合夥人薪資上消耗幾十萬,更有甚者將聯合創始人薪資需求大搖大擺地寫在 BP 裡給投資人看,不由得感慨創業環境之惡劣,項目成功率之低——創業者根本沒錢生活,公司根本沒錢做別的事情

那麼問題來了:小王的車是怎麼買的

我在《創業百道》中寫道,融資時的財務計劃應該被嚴格執行,即使有變化,也應該讓投資人知曉。在此之上,創業者應該定期向投資人發送財務報表,說明自己錢是怎麼花的,併為花出去的每一分錢負責

但總有一些創業者花錢時不按常理出牌,他們動了不該動的乳酪

去年夏天,我拜訪了一家 O2O 項目,他們在盤古大觀設立了自己的辦公室。走進辦公室大門時,我看到了一座假山,山石上的噴泉嘩嘩作響,潑灑在一個圓形的池塘中。往旁邊望去,巨大的落地窗映著天和雲的影子,水立方透過窗體照進一抹涼爽的藍色

還有一些創業者顯然更為精明,他們會為公司購買一輛公務用車——比如 Tesla 就不錯,比較有科技範兒、互聯網範兒——偶爾搬運點兒辦公用品,平時主要作為創始人的座駕。另外,最普通的辦公室也可以當作居所,免去租房的必要。君不見許多創業團隊辦公室裡都是枕頭被子齊全,火鍋煎鍋隨處擺放的,尤其是 90 後創業團隊

也有一些創業者時常埋身於學校,和自己的學弟學妹——主要是學妹——嘮嗑。融資之前,他們的話題是「學長現在是一家公司的 CEO,做著改變世界的大事業」,畫外音是:你看我牛逼不;融資之後,他們的話題會變成「學長剛剛拿下 X 百萬元的大生意,要不要來我公司幹」,言下之意是:咱們不如今晚就在賓館面試

說手裡有幾百萬算是很良心了,創業圈歷來就有吹高融資金額的故事。幾百萬吹成幾千萬,估值吹成到賬,人民幣吹成美刀,估值三五百萬人民幣的小破公司就敢說自己融了 1000 萬刀的 A 輪。也難怪國內某位知名天使投資人在微博上警告創業者們要誠實守信——這幫創業沒幾個月的小年輕,愣能裝著億萬身家的樣子開著用投資人的錢買的車去泡大學生,任何一個有責任感的人都必然義憤填膺

你真的以為二八定律在創業這個圈子仍然適用。隨便走進哪個創業咖啡館,80% 的人都在聊創業;聊創業的這些人裡,80% 都沒拿到融資;拿到融資的小部分,80% 已經不在咖啡館和窮兄弟們混;走出咖啡館的幸運兒,80% 已經丟了創業的初心,只惦記著怎麼能把手裡的餡餅趕快吃下去

不久前翻了下VentureSource的數據,2015 年第一季度,中資企業收穫風投 65.3 億美元(包括初創企業和上市前企業),相較 2014 年增長 173%,不知道這些投資能否令諸位投資人賺得盆滿缽滿。相對於投資人,拿到錢的創業者一邊改變世界一邊改善生活,倒是也挺愉快

另外,辦公室位於盤古大觀的那個項目,沒有看到水立方的雪景,就悄悄死去了

死於輿論的投資

記得不久前,徐小平老師曾有言論說投資人不好過,投錢給了創業者,結果創業者一年也沒主動聯繫他一次,令他很受傷

說好的創投雙方親比伉儷如膠似漆呢

創業者在融資的時候,口口聲聲說希望投資人老師多指導;而投資人身為股東,就算不對創業企業指手畫腳,盯著自己錢財的去向也無可厚非——總不能都讓沒良心的蓋了假山是吧

然而現實並非如此。創業者面對投資人張口前輩閉口老師,回到團隊裡就說「我們絕對不能找一個愛管事兒的資方」;投資人但凡想問問創業者錢怎麼花,圈子裡馬上飛出「這個投資人管得特別寬,連我媽什麼生肖都要問」的傳言

更何況,投資人中投了錢以後還真的會去關注創業者的,大概也只有兩成。麥剛老師說他是「少數能夠理解創業者、願意和創業者同甘共苦」的投資人,「少數」二字十分精髓。身為投資人,給創業者提供指導也不見得能讓項目的成功率高幾分——有幾個差生因為老師特別關照就能搖身變學霸的——被罵的可能性倒是不小。如此吃力不討好,真的不如投錢後直接撒手不管,省心省力,就當買股票了

雖然投資人是一般意義上的成功人士,面對整個社會不理性的輿論,他們仍然有許多無奈。一個優秀的天使投資人的確應該做到「幫忙不添亂」,然而什麼叫幫忙,什麼叫添亂?我認為財務監督屬於幫忙的部分,但許多創業者顯然不這麼想。一來二去,就算喝止創業者購買 Tesla,也會被輿論評為「管得寬」了。這不禁令我想起,這是一個微博遭受抄襲會被大量群眾說成「真當自己是作家呢」的國家

總之,不管是出於對創業者的盲目抬愛,還是出於對投資人的仇富心理,與經濟地位的高下懸殊正相反,在輿論上,投資人至今處於弱勢。創業者想噴投資人,將自己的委屈發出來,不管在新聞評論區還是微信群,都會收穫一片同情;投資人投的項目死了,基本只能怪自己眼瞎

按理說,Termsheet 上都規定好了雙方的權利義務,怎麼在管與不管、監督不監督的問題上還這麼多糾紛呢

很好理解,這就像是債主和欠債的,借錢之前,債主自然是大爺;白紙黑字欠條寫下,欠債的反而成大爺了——老子就不還了,你能拿我怎麼樣?融資當然不是舉債,但投資人的處境與債主卻十分相似,手握再多權利也不敢給創業者添堵,否則自己的錢分分鐘打水漂

文明社會在避免剁手剁腳、賣兒賣女之類惡劣討債行為的同時,某種意義上也在考驗人們的底線——相比受到文明約束的一方,無下限的一方似乎更容易黑白通吃。創業者胡作非為搞臭自己的名聲,無非是今後不能再創業。相比之下,投資人的代價就太大了——幾百幾千萬地燒錢,還要被人腹誹眼光不行

也難怪連投資人都要抱團取暖,紛紛設立天使基金了。然而這些基金又被一些人認作"合夥欺負創業者的機構"

曾有創業者向我抱怨項目創意遭受投資人剽竊,被其他團隊做了去,我要跟他說:"創意這麼容易被剽竊,項目門檻還是太低。"

同樣的,投資人的錢各種打水漂的時候,我也要問問他們:"是不是後悔看錯人了?"

然而把責任全歸到受害者頭上絕非好現象,這種只能依賴自身防範的環境也並不是好環境

也許我們該期待一個更為透明的創業、投融資圈子:每個犯了剽竊毛病的投資人都會被公示;瞎花錢的創業者會在整個社會抬不起頭;誰抄襲抄得太厲害,大家都不要用他的產品

當然,如果火熱的風投環境能幫助更多的小王買到車找到女朋友,讓更多的找不到工作的創業者不至於失業,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未免不是件好事呢

作者系中國最大股權眾籌平臺天使匯 AngelCrunch 創業主筆,《創業百道》系列課程作者。本文作者@天使不投資人首發於微信新媒體:赤潮AKASHIO(微信號:AKASHIO)。

From 天使不投資人


 亞洲善待投資人的組織,怎麼還沒有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