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個人,到500多人,這家公司走過了8年。可穿戴設備製造商Fitbit正謀求在紐交所上市,股票代碼為「FIT」,主承銷商為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銀行和美林銀行

這可能是上周可穿戴領域最令人振奮的消息,尤其對於成千上萬的可穿戴初創企業而言,Fitbit有望成為首家以可穿戴設備為核心業務的上市公司

Fitbit成立於200710月,總部位於舊金山,由James ParkEric Friedman聯合創辦,Park擔任該公司CEOFriedman擔任CTO。目前該公司擁有579名員工,其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多個分公司,其中國分公司總部位於上海

根據美國CNET的報道,Fitbit此前經過5輪融資,共獲得了8300多萬美元的資金。而去年12月份,彭博社則首次曝光了這家可穿戴品牌計劃2015IPO,現在來看,Fitbit正在順利推進這一進程

這家可穿戴設備製造商主要的產品包括智慧手環(FlexForceChargeCharge HR)、健身運動追蹤器(ZipOne)、智能體重秤(Aria),並在去年底推出了其首款智慧手錶Surge。這些產品售價在60美元250美元之間,在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5萬家零售店、零售商網站以及Fitbit官方網站上銷售

根據其提交的材料來看,截至2015331日,Fitbit售出了超過2080萬隻設備。在過去4年,其銷量、營收都呈遞增狀態,並且在從去年開始扭虧為盈。20112014年間的具體財務數字如下

銷量分別為20萬台、130萬台、450萬台、1090萬台

營收分別為1450萬美元、7640萬美元、2.711億美元和7.454億美元

凈利潤(凈虧損)分別達到凈虧損430萬美元、凈虧損420萬美元、凈虧損5160萬美元和凈利潤1.318億美元

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分別為凈虧損400萬美元、凈虧損240萬美元和凈利潤7900萬美元、凈利潤1.91億美元

你很難相信這是一家可穿戴品牌取得的銷售成績。雖然可穿戴從熱炒概念到現在已經四五年了,但迄今缺乏「爆款」,缺乏被稱為「剛需」或「殺手級」的功能或應用。Fitbit能取得現在這樣的成績,或許連涉及可穿戴領域的大廠牌如三星、微軟、穀歌甚至是蘋果都要羡慕,何況是那些初創品牌

先行者的優

作為先行者,Fitbit在這幾年中積累了良好的口碑(儘管因腕帶過敏問題召回了Fitbit Force)和早期用戶

Fitbit是最早進入進入可穿戴領域的初創品牌之一,和Nike+JawbonePebble幾乎是前後腳(Nike+後來退出智慧手環硬體市場,專註運動軟件的開發)。而它的市場表現最佳。根據NPD Group的統計數據,2014Fitbit設備按照美元計算佔據了健身活動追蹤器市場68%的份額,比2013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這意味著無論是Jawbone、還是稍晚一步的GarminMisfit等品牌的市場份額,均受到了Fitbit擠壓

這跟Fitbit豐富的產品組合有一定的關係,它目前在售或即將發售的產品包括了我們開篇提及的除了Force之外的新老產品,價格涵蓋了60250美元的市場,相比較而言,JawboneMisfit這些新興品牌的產品卻相對單一

產品反覆運算週期固定,全平臺支

CES 2013上推出Flex開始,Fitbit開啟了自己的智慧手環模式,201310月份推出了第二代智慧手環Force2014年年底推出了ChargeCharge HR,手環,這種產品發布節奏保證了用戶有固定的期待

目前,我體驗過FlexForceCharge這三款智慧手環,非常明顯的感受是:Fitbit採用的是一種漸進式的設計升級和功能升級,如果加上即將上市的Charge HR,這種規律更加明顯

比如說,從Flex的無螢幕設計,到ForceFlex增加了一塊單色OLED屏來顯示運動、睡眠數據,到ChargeForce增加來電顯示功能,再到Charge HRCharge新增心率監測功能。外觀設計上也是如此,主要的設計語言不會有大的改變,卻每一代都較上一代有小幅度的改動,儘管這種改動讓人感受到的是保守,卻也給整個Fitbit家族帶來了極高的品牌辨識度

再者,Fitbit是最早支持全平臺的可穿戴設備之一,意味著不僅你的iPhoneAndroid智慧手機能夠支持FitbitAPP,包括Windows Phone手機、PCMAC電腦等都支持。這顯然讓更多的人能夠擁有Fitbit產品。目前能夠像Fitbit一樣全平臺支持的品牌很少,只有微軟和Garmin做到了,令人遺憾的是,微軟手環只在期貨市場流通,一貨難求,價格居奇,且不支援中文;而Garmin目前只有VivofitVivosmart,根據我此前長期的測試,在數據監測的準確性上是個激進主義者,並且在連接性和App的人性化方面還無法對Fitbit製造太大的威脅

你可能要跟我提及國內市場銷售不錯的三星Gear Fit,但是在設備支持上,它僅支持三星自己的手機,是我見過的設備相容方面最糟糕的產品之一

通過這些具象的比較,你可以看到,全平臺支援對於一個品牌的塑造和普及,尤其是發展前期多麼重要,它可以讓一個品牌從小眾走向流行,並幫助這一領域增強關注度

可能面臨的威

「我們的一些競爭對手可能會積極地打折出售他們的產品和服務,以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這可能導致價格壓力,降低利潤空間,失去市場份額,或對我們擴大市場份額造成壓力。」Fitbit也看到了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尤其自從Apple Watch上市,將人們的關注度聚焦到智能手錶上,而智慧手錶和智慧手環的功能重疊度很高,並且人機交互性更強,這對包括Fitbit在內的可穿戴新興品牌顯然更具威脅。雖然Fitbit順勢推出了Surge,但是由於並未全面上市,市場表現還有待考證

同時,在中國市場,本土品牌對Fitbit構成了更加嚴重的威脅,比如華為、小米、中興、OPPO等,無論是在價格和當地語系化方面都要更具優勢,尤其前兩者。而在可穿戴領域,中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市場,而中國市場對於Fitbit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其積極佈局中國,全線品牌鋪貨中國市場就可以看出來,但是在當地語系化營銷方面,它還存在一些短板

最後,目前我們還無法進一步得知Fitbit的具體上市時間和估值,它在健身追蹤領域的最大競爭對手Jawbone去年曾經尋求80億美元估值,不過後來不了了之。那麼,Fitbit能成為下一個80億美元的公司,甚至成為百億美元的公司嗎

不管估值多少,它有可能成為首個正式上市的可穿戴品牌,也給其它可穿戴初創品牌帶來了希望,但也製造了一個很高的標準和入市門檻。

From 周超臣


 一家可穿戴公司,居然能把年凈利潤做到近2億美元!這就是即將上市的Fit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