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天,筆者就看到有小米金融的資訊。週末忙著玩去了,看著虎嗅君K同學的《「活期寶」只是前奏,小米還準備和阿裡、騰訊搶食個人徵信蛋糕》,慚愧了。作為經常寫互聯網金融(以下簡稱「互金」)的創業人員,補一篇吧,發表一下自己的拙見。
最近看新聞,說的最多就是「誰誰誰做手機了」、「哪家公司又涉足互金了」。一向順勢而為、眼光犀利雷布斯,怎麼可能錯過了這場盛宴了呢?
順便說一說,其實人家樂視的「賈布斯」也可以做互聯網金融啊,想想整個佈局,賈躍亭的大格局觀,講故事的能力,基於樂視網衍生出來的整個體系,做一點互金,讓市值再高點,多好的事。
小米做金融,憑什麼
硬體生態鏈的基礎
小米是一家以硬體起家的生態公司,目前有報道說,它大概投資了一百家相關產業鏈的公司。
大家都知道,雷軍本人可以說是中國最成功的天使投資人。在挑選相關公司時,確實有一套。以大家熟悉的小米充電寶為例,其產于紫米科技。小米在移動電源這個領域,選擇了大概10家可能成為小米生態鏈的公司,然後挑選最好的一家,進行投資,成為控股股東。然後由小米進行包裝,再憑借小米的營銷,大賣特賣,一下火了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小米有足夠破壞力。投資的企業很容易能從那些山寨廠商中脫穎而出,而相關行業者往往就是經營慘淡了。如果缺錢缺資源,對於相關企業而言,小米會給你足夠的資金和資源,讓你以月亮的名義,消滅競爭者,一統江湖。
由於前幾年,巨頭們對硬體這一塊都疏忽了。難怪紅衣教主說都是」豬一樣的隊友「這種類型的感嘆。
趁著疏忽的這幾年,小米智慧硬體的生態鏈框架已經搭建的差不多了。有了這個框架,小米成為了中國繼阿裡、京東之後的第三大電商公司。有了電商,互聯網金融就有玩的資本了。
小米的護城河
可以從五個維度分析一下小米的護城河:網絡效應、無形資產、客戶轉換成本、供應鏈控制力、成本優勢。
√ 網絡效應
這個詞通俗的講就是:當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某一個東西時,它的價值將會越來越大。例如淘寶,使用的客戶基數越多,淘寶整體的價值就越大。小米在今年2月底宣佈,其小米賬戶的用戶數,已突破1億,小米相關的服務推出,也就水到渠成。這個對於小米而言,是最有價值的一部分,是護城河最有效的防禦。
√無形資產
小米現在是它自稱的國民品牌嗎?一句」Are you OK",讓大家好好開心一把。但筆者認為,無形資產一般說的是商譽、專利等。商譽的形成由長期的高質量的產品逐漸形成,你可以說可口可樂、P&G、麥當勞有商譽,但對於一個剛剛成立不到五年的公司而言,談不上商譽;而專利方面,大家一致吐槽最多就是,小米缺乏創新,小米的專利儲備,是其發展特別是國際化中的最大軟肋。所以在無形資產方面,筆者認為可以忽略不計。
√客戶轉換成本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年代,今天可能用小米,明天就用上iPhone。消費者們不會因為使用別的手機而受到什麼損失。筆者認為,在轉換成本這一塊,可以認為是零。
√供應鏈控制力
由於相關生態鏈的企業都是小米的控股企業,他們的興起都源於小米。因而有充足的理由認為,小米是有足夠的控制力的。在蘋果面前,即便是強如三星的供應商,很多時候,也要受蘋果制約。因而筆者認為,小米在相關供應鏈上有一定的實力,但沒有做到很強大的地步。
√成本優勢
目前相對於國內的手機廠商而言,小米的供應鏈、互聯網直銷模式,大大降低了成本,比較傳統的公司而言,小米成本是有一定優勢的。
綜上,網絡效應,積累了足夠了的用戶基數,積累了相關數據,可以做小米支付與零售金融。
供應鏈這個領域,基於小米的核心企業地位,在目前火熱細分領域的供應鏈金融裡,小米也可以參與其中。類似於阿裡小貸、京東貸等。
不過,基因不對,發力晚了點
小米是是一家以硬體整合見長的公司。思考一下目前比知名的互聯網金融巨頭,能成長起來,多半是源於其原先的經歷。阿裡的螞蟻金服、騰訊的金融體系、京東的京東金融、平安的陸金所,都是基於服務起家的公司;而本質上,小米的金融是基於硬體起身。
當然,有人會說到,不是有GE金融、三星人壽保險公司(屬於金融企業)嗎?但那些都不是這個年代建立起來的,而且出現原因是要不是為了做金融而參加,當時產生這些金融,完全是因為銀行不願意服務,巨頭們為了促進銷售,服務主業而建立的,因而不具有借鑒意義。
即便是蘋果的Apple pay,蘋果也是為了更好的其硬體公司的主業,而非做互聯網金融。由此,筆者非常擔心其文化融合、風險管理的問題。
筆者下載了小米金融APP,體驗了一番。結果非常失望,簡直就是2013時候的餘額寶翻版,而且功能簡陋,沒有一點新的特色。餘額寶當年好歹有一個支付寶的大背景大體系,而小米金融啥都沒有。
互金領域,不管是怎麼說,小米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追趕者」,一點先發優勢都沒有。在大數據等徵信沒有完成的情況下,靠MIUI系統「偷取」用戶數據,確實比一個APP強百倍。但還是積澱不夠。即便是蘋果也是在Apple ID積累了數十年才開始做一個Apple pay,小米顯然在這方面沒有優勢。
總之,作為一個前瞻性佈局、防禦性的戰略,筆者認為小米金融還是可以勝任的;但憑借此做想成為「互金」巨頭,小米還有很長的路。
小米最終將會成為什麼公司
在分析小米金融的過程中,筆者類比了幾類企業:以歐美公司為例的蘋果;以韓國三星電子為例的三星集團;以日本財團為例的銀行控股模式。
蘋果難成。雷軍做小米的初衷,是模仿當時的蘋果。在現在看來,小米的供應鏈是學到了一點皮毛、營銷學得有了自己的特色;但在關鍵領域,如產品創新、用戶體驗,差之遠矣。中國企業學西方的,只是皮毛而已,創新能力難學其神。
神似三菱?小米現在的供應鏈的生態體系,類似於日本的財團。在日本以財團銀行為中心,控股各種關聯企業。例如三菱財團,控制著三菱重工,三菱制鋼,三菱化工,三菱汽車、三菱電機等。而小米是以小米科技為中心,控股相關產業公司,例如青米、華米、紫米等。
小米投資控股的公司,實際就是資金的流動取向,以小米為核心,控股相關企業,因而」神似三菱「。
形似三星?筆者注意到基於硬體的生態系統和三星的產業鏈非常相似。
三星有自己的銀行、保險、投資管理公司等。三星在創業初期,做的「三星商社」,到了後來開始涉足三星電子;隨著其二代接班,開始多元化,涉足金融等領域。也就是說三星在初期,也是非常低端的產業。而後才逐漸高端起來。
三星在產業鏈上,涉足電子元件,如CPU處理器、顯示屏等;小米的生態鏈,如智能家居、小米充電寶、小米耳機等。初期的小米和當年三星非常類似,大家也不要吐槽,畢竟產業鏈的積累,非一朝一夕之功。(CPU處理器和小米充電寶就不要比了)
小米在生態鏈產業的佈局方面,都有是關聯產品,類似於三星的產業鏈,因而「形似三星」。
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小米金融成長為類似螞蟻金服或者是三星金融等大樹時,才可以真正和這些外國巨頭一比高下。
From 秋源俊二
從小米做金融的「長短」,看小米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