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沒鬧書荒,手頭有好幾本要完成的閱讀任務,甚至還有「閱讀作業」,但忍不住去屯一些資料,就看到關於硅谷歷史的一個書單,我做了一些整理。
這幾年,國人對於硅谷歷史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依靠吳軍博士的《浪潮之巔》,但很多人對此書中的一些常識錯誤很不滿。前年我讀了一本《數字烏托邦》,從二戰時期「曼哈頓計劃」談起,從另一個側面展示了硅谷的發展歷程。本着兼聽則明的態度,下面就來看看讀懂硅谷還能讀哪些書。
1、The Dream Machine: J.C.R. Licklider and the Revolution That Made Computing Personal
這本書被譽為描述早期計算機和互聯網最具分量的一本書,在美國亞馬遜的評分高達4.5,暫無中文版。本書介紹了普通讀者並不熟悉的 MIT教授 J.C.R.Licklider 對於互聯網的巨大貢獻,此人在1960年設計了互聯網的初期架構——以寬帶通信線路連接起來的電腦網絡,目的是實現信息存儲、提取以及實現人機交互的功能。
1962年, J.C.R.Licklider 離開MIT,加入美國高級研究計劃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在他任職期間,將大量研究經費投入到計算機科學的研究上,1969年,互聯網的前身阿帕網投入運行。
2. Heat Death: Venture Capital in the 1980s
這嚴格意義上不是一本書,而是一份報告,關注點是上世紀80年代硅谷風險資本的歷史,從另一個層面也能展現出硅谷創業環境的變化。這是一份針對的史料,硅谷VC行業起步於60年代,多數研究者還會關注70年代的半導體行業和蘋果公司,也不會放過90年代的互聯網泡沫對於VC行業的影響,但80年代的這段歷史卻往往被遺忘。
該報告作者坦言「90年代的VC經驗不足以指導現在的投資行業,而真正需要關注的那段歷史是80年代。」
如果說「學歷史,知興替」,那麼現在讀這個歷史顯得很合時宜,:在硅谷,估值超過400億美元的Uber早已賺足了眼球和影響力,那下一步還會發生什麼?在中國,被「一夜套現暴富」裹挾的創業者和投資者們同樣在思考「泡沫」到底來了嗎?
3. Genentech: The Beginnings of Biotech
Genentech,中文譯作基因泰克,是全球頂尖的生物科技公司。該書介紹了Genentech的發展歷史,亞馬遜評分4.5。
Genentech 由羅伯特·史旺森(Robert A. Swanson)與生物化學家赫伯特·博耶(Herbert Boyer)共同創立,其中博耶重組DNA領域的專家,而該公司的成立被認為是生物科技研究的起點。1980年秋天,這家成立不足4年的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儘管當時的營收不足1000萬美元,利潤只有可憐的30萬美元,但華爾街非常看好它的發展。其股票在上市後的第一個小時,股價就從35美元上漲到88美元,當日收市價為71.25美元
4.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全球概覽》)
這是一本毋需太多介紹的經典(書?雜誌)或許應該叫MOOK。很多人是從喬布斯在斯坦福演講時的一句話「Stay Hungry,Stay Foolish」了解到的《全球概覽》,事實上,《全球目錄》幾乎影響了一代科技工作者(姑且稱之為工作者),不僅包括喬布斯、錢伯斯(思科創始人)、蓋茨(微軟創始人),還影響到後來的《連線》雜誌,就連中國互聯網公司的「老朋友」凱文凱利也擔任過《全球概覽》的編輯。
《數字烏托邦》一書對《全球概覽》有很多介紹,如果嫌特納羅嗦,可以去看東西文庫出品的《1024·人與機器共同進化》里十五頁的摘要。
5. Dealers of Lightning: Xerox PARC and the Dawn of the Computer Age
這是一本關於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帕羅奧多研究中心)歷史的書,該中心的前身為Xerox PARC(施樂帕羅奧多研究中心),成立於1970年,曾作為施樂公司重要的研究機構。
這裡是許多現代計算機技術的誕生地,個人電腦Xerox Alto、激光打印機、鼠標、以太網;圖形用戶界面(麥金塔電腦就「借鑒」了它)、Smalltalk、頁面描述語言Interpress(PostScript的先驅)、圖標、下拉式菜單、所見即所得文本編輯器、語音壓縮技術等。
本書的中文譯本叫《蓋茨用了誰的技術》,呵呵。
6.The Idea Factory: Bell Labs and the Great Age of American Innovation
本書描述了貝爾實驗室近六十年的歷史進程以及對美國技術創新的影響。如果要從貝爾實驗室的巨大貢獻里找到最具價值的兩個,我想可能是信息論和晶體管。
本書只談到信息論創始人香農的研究歷程;而晶體管的發現則帶動了計算機、光纖技術、衛星通訊等行業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硅谷現有的思想起源與硬件基礎都來源貝爾實驗室。
80年代,從美國政府分拆AT&T開始,這家誕生了7位諾貝爾獎的實驗室不可避免步入衰敗。
7. Computer Lib/Dream Machines
泰德·尼爾森(Theodor Holm Nelson)的這本書最早寫於1974年(1987年推出了修訂版),此君在五十年代還提出了超文本(hypertext)與超鏈接(hypermedia)的概念。
尼爾森在本書里暢想了計算機未來的巨大用途,並號召人們去學習了解計算機。站在70年代的角度,結合《全球概覽》給年輕人帶來的巨變,你會發現硅谷能有如今的科技氛圍,絕非幾個大公司所為,其背後深刻的思想底蘊令人嘆服。
不過該書的電子版已經絕版。
8. The Chip : How Two Americans Invented the Microchip and Launched a Revolution
這是一個集成電路發明者Robert Noyce和Jack Kilby的故事,本書的寫作手法依然遵循「嚴(啰)謹(嗦)」的原則,裡面涉及到集成電路的方方面面,從技術到產業再到公司,形散神不散啊。
就像本書里的一句話:這將展現數字時代是如何開始的。
9. The Little Kingdom -- the early days of Apple Computer and the Macintosh
在艾克薩森《喬布斯傳》之前,這是唯一一本有喬布斯採訪內容的書。我實在沒找到這本書,以下引用胡維的話:
喬布斯年輕時曾授權當時的《時代》雜誌記者 Michael Moritz 寫一本蘋果公司的傳記《小王國》(The Little Kingdom),但因為莫瑞茨在書中對喬布斯「陰暗面」的描寫使他與喬布斯鬧翻,後來喬布斯再也沒授權過關於蘋果公司或他自己的官方傳記。
另一個有趣的事實是,該書作者Michael Moritz 90年代投資了雅虎和Google並獲得巨大回報,同時還是linkedin董事會成員,2011年入選《福布斯》「十大頂級風險投資家」。
10. Making Silicon Valley: Innovation and the Growth of High Tech, 1930-1970
本書相比於《數字烏托邦》,將研究硅谷的時間起點提前到20世紀30年代,作者更對加州獨特的技術氣氛進行了考證,比如他說「從1890年代開始,加州的農民們就傾向於通過技術改造讓自己的耕種變的更有效率,這遠遠超過美國其他地區的農民」。
11.Revolution in The Valley: The Insanely Great Story of How the Mac Was Made
這本書的中文版叫《蘋果往事》,講述了蘋果公司如何研發Mac電腦的歷程,該書作者Andy Hertzfeld 是早期的Mac研發團隊成員。現在可知的資料是,Mac的研發從1979年開始,五年後一鳴驚人,本書就聚焦於這期間的故事。如果你是果粉,不妨來看看早期蘋果的艱辛歷程。
關注微信公眾號「機器之心」,帶給你不一樣的機器價值觀
From 未完成
11本原版書讀懂硅谷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