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先會想要使用它,然後你會需要它,最後大家會變得離不開它 - 就像一個融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到處可見的實用工具一樣。
當前Facebook開發者大會F8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規模非常龐大。但我現在想的卻是該公司在起步時的情況。Facebook應該是第一個(根據網絡所能查到的信息)打造了一個增長型團隊的公司。並沒有什麼參數數據表明該團隊會足夠高效的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用戶增長。人們往往忘卻的是,在關注用戶增長之前,Facebook已經達到了Marc Andreessen所說的「產品市場匹配」了,所謂產品市場匹配說的就是:
「處於一個良好的市場中並帶來一個滿足該市場的產品」。
其實世上每篇有關用戶增長的文章都應該附上下面的這句免責聲明:
如果沒有達到產品市場匹配的話,你產品的消費者是不可能獲得增長的。
傳統的價值主張關註解決一個「問題」或者「需要完成的任務」,但這種泛泛而談是遠遠不夠的。你需要對一個活生生的你認為這個世界需要的產品進行分析。你將會關注,測試,和分析並最後綜合考察別人是如何打造一個優秀的產品和難忘的用戶體驗的。人們往往會忘記產品體驗是來自用戶的情感需要這個事實。
你的用戶其實在消費的是一種體驗。那麼你是如何驗證這種體驗,如何提出問題並綜合考慮相關信息的呢?
我本人非常榮幸曾經參與過打造Facebook應用和遊戲,其他手游,以及消費型移動應用,並且切身體會和觀察過它們的用戶的增長。根據這些經驗,我發明了一套框架來描述互聯網產品的體驗以及其所需要經歷的不同階段。
總的來說就是三個階段:互聯網產品從用戶的「想要」開始,然後到「需要」。而最後一個階段往往很多產品都達不到的,這就是 - 該產品進化成一個融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以及其他產品中的實用工具了。
想要 —— 解決一個獨特的且讓人感覺很新穎的核心價值主張需要 —— 人們感覺離不開它且不停的回來向你索取更多無所不在的工具—— 它成為其他產品的一個功能
那些正在飛速增長的互聯網產品必然已經經歷過以上的三個階段了,同時那些還在路上的產品必然就會落在這三個階段的其中之一上面。Facebook其實就是已經經歷過這些階段且有着快速的用戶增長的很好的示例。
Mark Zuckerberg在Facebook初期的一個視頻很好的解析了讓Facebook最終進化成一個融入人們生活和作為其他產品的實用工具的想法。
想要
早期Facebook在2004年2月份開始上線,且在幾個星期內三分之二的學校的學生都在上面進行註冊。
Facebook允許大學學生查看它們學校的「面書」而成為一個用戶「想要」的產品。它們出現在學生面前的時候學校已經存在了穩定的花名冊信息,而去查看同學的信息這個需求卻是一直存在但沒有被滿足的。Facebook將這種需求變成現實的一個服務來讓大家可以方便的瀏覽其他人的檔案,並允許用戶在上面添加一些學校花名冊之外的有限名額的其他朋友進來。
需要
我認為Facebook其實就是個在線的大學花名冊。做一些另類的且很酷的東西是亟須關注的任務,但沒有必要在此之外做更多其他事情了。
從該早期視頻的這段話看來,其實創建Facebook的那班人起初並沒有雄心壯志把眼光看到學校之外。Facebook通過高度關注提供一個給大學學生使用的產品而成為學生們的必需品。一個讓Facebook加速穿越這個階段的關鍵功能是在2005年的12月份加進去的,那就是允許用戶在Facebook上給他們的朋友的照片進行加標籤的功能。有了該功能後,大學的學生立刻對Facebook着了魔。
無所不在的工具
有些級別的服務我們本可以提供但因身在哈佛而又不能提供給所有學生用戶。也有一些級別的服務是我們作為一個大學網絡向其他類型的產品轉變所不能提供的。
2006年9月,距離Facebook在哈佛首次發布大概2年半的時間,Facebook將該產品對所有人進行開放。這就是Facebook成為一個「無所不在的工具」的開始。事實上,兩年之後,在Facebook工作的同僚們都把Facebook叫做「社交工具」。
一旦一個互聯網產品成為一個工具之後,你往往會在其他產品的身上看到它的身影。因為該產品所鼓勵的行為方式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所以這些產品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是根深蒂固的了。
Facebook進一步的工具化之路應該歸功於其往平台化的方向發展的決定及其執行力,這個轉變讓開發人員可以很方便的把Facebook集成到他們開發的應用上去。Facebook並沒有坐等其他產品去拷貝它的功能:它讓Facebook和其他產品的集成變得異常的簡單,並因此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最大的利益。
這個大家想想國內的QQ, 微信,微博,其實他們都已經經歷過這三步了。就像你看完這篇文章之後,你就會很方便的通過下面的轉發功能把它轉發到你的QQ空間,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一樣。^v^
那麼根據上面給出的模型,你覺得你正在努力的產品又是處於哪一個階段之中呢?
參考英文文章:https://medium.com/backchannel/lessons-learned-growing-consumer-products-550fc04c63c2
注:原文說的是消費品Consumer Products, 但本人-天地會珠海分舵覺得更適合應用在互聯網產品上面。
From 天地會珠海分舵
產品成長三步曲 – 來看看下你的產品處在哪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