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政改爭議的焦點,已從「應否袋住先」,被轉移到「李飛不來港罪在誰身」。

李飛不來港,張曉明說是因民主派聯署反對8 ? 31 框架, 「缺乏誠意」;林鄭說我們「破壞氣氛」;建制派說我們「將事件推向死角」。人大常委8 ? 31 決議,迫香港人接受中共篩完了才給我們選的安排,要我們成為投票機器;使既得利益透過近親繁殖產生特首的黑箱作業延續,理當否決。27 名民主派議員做的,只不過是重申自從8 ? 31 後一貫的立場而已。

北京、特區政府、建制派煞有介事大力唱和,為李飛不來找藉口,莫非都是要抹黑民主派,使我們為否決政改方案負責。

不欲履行《基本法》第45 和68 條,及人大常委2007 年的普選承諾,但還要民主派背負未有把握與中共對話的機會,已成為香港人看得愈來愈清楚的陽謀。

我們真的未有盡力爭取嗎?即使北京不接受公民提名,坊間仍有很多不含公民提名成分、只討論如何改革提名委員會的中間方案。

去年6 ?22 送付電子公投的15 個方案中,也有12 個是沒有公民提名元素的。就算第二階段政改諮詢臨近尾聲,香港2020、大律師公會、13 學者,乃至陳弘毅等,還在作最後努力提方案。試問中共除了說這個不妥、那個不當之外,曾經「有商有量」嗎?

除了近80 萬人參與的電子公投和一眾政改方案,我們在上海、深圳和香港都曾與中央和特區中聯辦的官員會面。每一次,他們的態度都強硬,說若政改方案被否決,反對者須負上責任。即使與京官見面,亦只是聽他們宣讀聖旨般發表立場,而非溝通、討論、談判,又有何意思?很明顯無誠意對話的,由始至終都是中共。

扮作「有商有量」,就如海市蜃樓,看似美好,卻是幻象;不過是要費盡思量,將政改失敗的責任強加諸泛民,企圖扭轉民意,要我們在今、明兩年的選舉中失利的伎倆。既然大家目標都是為香港爭取到真選擇,就好應全力做好「反袋住先」的民意爭奪戰,不要再被中共拖鼻子走。


 海市蜃樓 【梁家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