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也有濕氣?濕氣從哪來?專業中醫教妳「有效內部除濕」技巧~讓你輕鬆遠離濕氣困擾


梅雨季來了,你知道體內也會積濕氣嗎?!濕氣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讓專業中醫師告訴你!更為大家分享如何有效「內部除濕」的技巧,讓你輕鬆遠離濕氣困擾,保持清爽健康的好狀態!快來看看這些實用的小秘訣吧~

 

濕氣自我檢查表

以下七點讓你好好檢視自己的濕氣是否真的過重~

1.舌苔「厚厚」一層白色。(所以別在看中醫之前再刷舌苔啦!)
2.大便黏黏卡馬桶。
3.全身懶洋洋,就像穿雨衣一樣令人提不起勁。
4.四肢乏力。
5.每到夏天、雨天容易有皮膚相關疾病。
6.女性分泌物多。
7.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患者,常見濕氣較重。

為何會產生體內濕氣?

1.吃冰
炎熱夏天,吃冰喝冷飲的當下,是不是很暢快?但同時也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可是為什麼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呢?首先,這邊先建立一個觀念,腸胃是身體處理濕氣的器官。試想,0度C的冰品進入37度C的腸胃,我們身體就需要額外的能量將冰品升溫,身體才能將其代謝消化,久而久之,腸胃過度耗能,處理內濕的能力下降,就會反應在舌苔厚、大便黏的症狀上。

2.吃糖份高的飲品與甜品
大家有沒有吃甜點後,喉嚨卡卡的感覺,稍微清個喉嚨,也有可能會咳痰。痰也是濕的表現,只是較為濃稠罷了,所以吃過多的甜品,也是會增加腸胃的負擔,進而引起內濕的表現。

3.三高患者
相信大家都知道高血脂、高血糖,是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或是糖份比較高的關係,甚者進而引起高血壓。而高血脂或高血糖為什麼會讓濕氣加重呢?過多的血脂血糖在血液裡面,會讓血液流速降低,使血液不流暢,而這樣的不流暢感,就是濕黏的表現。

4.室內潮濕
前述已說,台灣屬海島型國家,濕氣本就豐沛。身在台灣的我們,每逢梅雨季,是不是常常覺得皮膚黏黏的,身體都提不起勁或是難以伸展的感覺,這時候皮膚開始會有濕疹、蕁麻疹或是臉上容易長痘痘,女性就容易有白帶或黃帶的表現。那是因為大氣的濕氣容易引動身體的濕氣,使身體渾身不適,所以室內必備除溼機,才能在夏天、雨天讓身體短暫的脫離濕氣壟罩之中。

中醫師教你體內除濕方式

1.食療養生-薏苡仁綠豆湯
食材:大顆薏苡仁、綠豆
切忌不加糖,才能有最好的療效。建議一周可食用3-4次。

食療養生-四神湯
食材:四味中藥-山藥、茯苓、芡實、蓮子
此四種藥材溫和,皆有平補脾胃的功能,用以祛濕健脾。

2.多運動
腸胃對應身體的肌肉,肌肉的強壯可以回饋增強腸胃的功能。

3.記得吃早餐
早餐時間是大腸經、胃經與脾經循行的時間,早餐的攝取,有助於保健三條經絡的健康,如此時無進食,身體會覺得我並不需要這三個經絡,慢慢的就不做事囉!

4.泡腳
泡腳水中加粗鹽。腳掌有一個排毒的穴位,「湧泉穴」可幫助排毒,再加上加入粗鹽的效果,可避免水液回收至腳掌,進而避免腳部浮腫。

延伸閱讀:總是瘦不下來,先檢查你是不是體內濕氣太重!水喝太少、甜食吃太多,脾胃功能受損,使得減肥停滯!

SourcePinterest|翁鈺明醫師


 體內也有濕氣?濕氣從哪來?專業中醫教妳「有效內部除濕」技巧~讓你輕鬆遠離濕氣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