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行政長官候選人李家超先生發了電郵,表達對政綱的觀察和提議,內容如下:

大局

1.     氣候變化與生態破壞導致人類生存危機,嚴重程度超越經濟及社會考慮,全球各國都醒覺及採取應對行動。

2.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註1),2012年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2018年「生態文明」寫入憲法,十四五規劃把「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列為六大發展主要目標之一,甚至排在「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之前,第十一篇講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

3.     近幾年國家在保護生態方面的具體進程,有2018年為了保護濱海濕地全國禁止圍填海(濕地包括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註2),以及2021年底通過濕地保護法(註3)等。

 



2018年7月14日全國禁止圍填海的通知

 

4.     國家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註4),提出2060年碳中和目標,並堅定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推動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等,香港未來發展不可再守舊追逐「量」的增長,偏離國家大方向。

5.     過去幾年香港的社會動蕩和疫症衝擊,充份顯示單講「經濟發展」不足以保障香港的安全、安穩,香港的城市脆弱性也突顯無遺,面對氣候變化和全球生態惡化,以及它們衍生的糧食供應不穩和生物安全問題等,香港必須從國家安全角度籌劃應對。

框架理念

6.     政府及全社會必須採納整全的「可持續發展」概念為政府施政的指導性政策,應對氣候變化及保護生態更應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部份,才能配合國家生態文明發展目標和保障香港健康發展,長治久安。

7.     「氣候變化」正急速轉化為「氣候災難」,香港熱夜數字二十年間已上升一倍,2018年颱風山竹海水高位是警號,氣候災難遠超一般意義的「環境」問題,政府必須統合和動員行政體系的總體資源,執行整全的氣候變化應對策略,保障香港市民免受災禍,以及盡國際大都會的全球責任,有序做到2050年零碳排放,以及2050年之後達到負排放。

8.     新冠肺炎疫症反映在災害面前,單靠工程硬件建設不能保障市民安全和福祉,必須擁有強大數字化基礎和跨部門溝通能力的多元運作系統,支撐防災、備災、救災、賑災、重建等,應對氣候變化同樣道理,因此政府必須調整「基本工程」的概念,以包含系統建設的「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概念,取代「基本工程」capital works概念,相應調整「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的功能。

建議

行政架構

9.     「可持續發展」概念遠超「環保」,牽涉全社會的運作,建議目前置於環境局內的「可持續發展科」轉移入「行政長官辦公室」,發揮促成行政體系所有構成部份行事均服膺「可持續發展」指導性政策的功能。

10. 應對氣候變化跨越全政府,但是多年來政府部門僅視之為邊緣議題,無動力也無資源作出匹配行動,新加坡政府在總理辦公室設置「國家氣候變化秘書處」,協調相關內政、外交、政策、計劃及行動等事宜,可供參考,建議行政長官辦公室設立氣候變化專責機構,發揮推動和協調政策和監督執行的功能。

財政

11. 建議調整「基本工程儲備基金」功能,涵蓋大型工程以外的「系統建設」,相應更改名稱為「基礎設施儲備基金」 infrastructure reserve fund。

12. 應對氣候變化衝擊將需要持續多年的大型工程和系統建設,需要及早撥備,以免臨時周章,新加坡政府已有1000億新加坡元的資金方案,地理原因令香港面對比新加坡多的衝擊,包括颱風、風暴潮、海岸線長、斜坡多等,建議在「基本工程儲備基金」賬撥備5000億港元,作為保護市民免受氣候災害的工程和系統建設項目專款。

氣候變化

13. 香港的二氧化碳總排放(包括輸入貨物在海外製造時的排放)高達全球250分之一,有重大國際責任作出貢獻,政府既然宣布了2050年零碳排放目標和路線圖,建議設立高級別氣候變化專責機構推動和監督執行(見第10段)。

14. 建議政府盡快展開全境檢查,釐訂短、中、長期需要工程保謢設施的受危地點,制訂按部就班的相關工程計劃。

15. 近年颱風期間,大澳、鯉魚門、將軍澳、杏花邨等地的水淹事故,揭示海水上升的真實威脅,建議政府根據未來可能最高海平面高度 maximum probable mean sea-level,盡快檢視香港全境海拔高度,劃出不宜建設民居的區域,尤其是香港西北部的廣闊濕地,以免市民把辛苦積累的財富,錯誤買入位於將來被海水淹浸區域的物業,招致難以承受的損失。

16. 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無可避免的海水上升,大嶼山東部興建大型人工島,將為香港大幅增添原本不存在的風險。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局推算,2100年海水上升1.5米的概率超過百分之一,下世紀末2200年的相應升幅是5.1米。以現時海平面標準建人工島,將來要不斷加高,但是城市建成後難以加高,惟有以海堤勉強保護,但是加高海堤費用誰付將成政治爭端,不建則業主將蒙受重大損失。況且花去政府大量儲備的疫症未見了期,最終或有需要調動「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支援,其他眾多人工鳥不應建的理由我已多番公開論述,不在此重複,強烈建議政府擱置人工島項目,不為香港人增添本來沒有的風險,既省下資金支持開發北部都會區,也為抗疫和防禦氣候災難作出財政準備。

17. 實現2050年二氧化碳零排放目標,重要內容是把香港電力零碳化,未來應停止燃燒煤和天然氣,改為輸入可再生能源發的電,同時輸入在香港以外地方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製造的氫氣(即”綠色氫氣”),前者是既有技術,後者是急速成熟的技術,歐盟、日本、韓國、新加坡、澳洲等都已經採納綠色氫氣為步向2050年零碳排放目標的主要內容,內地也確立了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和氫氣能源的策略,據此向政府強烈建議,把拓展輸人可再生能源發的電和輸入綠色氫氣列為2050年零碳排放策略的核心部份,並及早向內地積極爭取未來三十年香港所需份額。

18. 氣候變化有一大堆連鎖影響,等如COVID-19造成意想不到下游影響一樣,建議政府未雨綢繆,指派任務給氣候變化專責機構,研究和排查氣候變化潛在為香港帶來多元的直接和次生傷害,以便政府認清問題及規劃應對方案,減輕為香港社會和經濟造成的破壞和人命傷亡,研究亦應評估現有經濟活動的氣候韌性,以及探討可能的替代綠色經濟活動。

生態

19. 東大嶼山東部大型人工島違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精神,以及偏離全國禁止圍填海的大局,繼續推行將令香港成為全國在保護濕地及海洋生態方面最落後的地方,令香港蒙羞,建議立即喊停東大嶼山東部興建大型人工島項目。

 

 

20. 《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及緩衝區是香港重要自然資源,在生態文明建設大前提下應予大力保護,建議政府參考內地《濕地保護法》,訂定香港適用的保護濕地條例,包含米埔緩衝區及其他濕地。

21.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書提到通過收地建立多個濕地保育公園,與生態文明建設非常匹配,建議盡快喊停所有在米埔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其緩衝區及其他濕地的土地改劃申請,盡速開展收地工作,消除任何趕急惡意破壞的可能。

22. 過去多年各處濕地發生多起亂倒泥頭雜物破壞濕地的事件,但是市民所見是部門各自為政,政府整體束手無策,以致犯事人等肆無忌憚,近日更發生泥頭倒入官地池塘惡劣事件,政府部門只能到場貼告示,放幾塊石屎交差,阻止不了破壞,建議政府嚴肅對待破壞濕地事件,責成所有該管部門合力找出有阻嚇力的辦法,大力打擊破壞濕地行為,令犯事人等付出代價,消除政府無能的印象。

 

 

註1     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2018年5月18日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  http://www.gov.cn/xinwen/2019-01/31/content_5362836.htm

註2     國務院  2018年7月15日:《國務院關於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的通知》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7/25/content_5309058.htm

註3       生態環境部  2021年12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  https://www.mee.gov.cn/ywgz/fgbz/fl/202112/t20211227_965347.shtml

註4     國務院  2021年10月27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  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27/content_5646697.htm

 


 致行政長官候選人:有關政綱的觀察和建議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林超英-Lam-Chiu-Ying/129250193901719?sk=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