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數字,全球大約有五千萬名認知障礙症患者,而每年的新症則接近一千萬宗。未來30年,患者的數目將是現時數目的三倍。在香港,85歲以上的長者大概每三人便有一人患有認知障礙症。每年的9月21日已定爲「世界阿爾茲海默氏症日」,希望藉此加强大衆對認知障礙症的瞭解,並通過改善日常生活習慣減低患上該症的風險。

認知障礙症屬於腦部疾病,患者的腦細胞因病變而退化、死亡,導致腦功能衰退,思維、記憶力、語言、計算、日常決策和行動等能力都逐漸下降,其他症狀還包括情緒問題、語言困難和運動量減少,以至患者不能正常生活,必須依靠他人照顧。

認知障礙症分成幾種,最常見的是阿爾茲海默氏症,佔整體患者百分之60到70,患者腦細胞因損害而引致腦部萎縮。其次,是因為腦血流量減少而引致腦部受損的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其他類型還有利維體認知障礙症和額顳葉認知障礙症。

壓力可導致認知障礙症?

認知障礙症的成因很多,涉及年齡、家族病史和基因,有些成因至今未明。今年1月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公佈的一項研究顯示,嚴重心理困擾可能會增加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嚴重心理困擾」是形容一種因感受過大壓力而產生疲憊、煩躁及士氣低落的狀態,以往的醫學研究已經指出「嚴重心理困擾」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代謝綜合症、過早死亡和肥胖等病症的風險,而最近哥本哈根大學的這項研究更把「嚴重心理困擾」和認知障礙症拉上了關係。

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在1991至1994年間收集到的近七千名當時平均年齡60歲人士的個人數據,跟進他們平均10年,分析包括他們的「嚴重心理困擾症狀」的評估結果、病歷及藥物處方的記錄。結果顯示,跟沒有「嚴重心理困擾症狀」的人士相比,患有五至九種「嚴重心理困擾症狀」的人士在十年之後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提高了百分之25,而患有10至17種「嚴重心理困擾症狀」的人士,他們在十年之後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更高出百分之40。體内過高的壓力激素皮質醇和心血管變化是一些可能引致認知障礙症的因素。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榮譽臨床助理教授、精神科專科雷永昌醫生指出:「從哥本哈根大學這項研究可見,大家千萬不可忽視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和情緒,要經常為自己做心理風險因素評估,這樣可有助減低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

嚴重心理困擾的十大警號

雷醫生補充說:「嚴重心理困擾有很多警號,如果你經常覺得沒有力量、不能應付日常生活的問題、覺得自己有問題、因一些瑣碎事而感到煩惱、覺得沒有希望、難以專注、想放棄嘗試新東西、經常想哭、醒來後仍然感到疲倦和感到沮喪,便要格外小心,因爲這些都可能是身體對嚴重心理困擾所發出的警號。」

改善生活習慣有助減低患病風險

今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推出一套有助減低認知能力衰退和患上認知障礙症風險的指引。該指引認爲,定期運動、不吸煙、避免過量飲用酒精、控制體重、保持飲食健康、維持健康的血壓、膽固醇和血糖水平都有助降低認知能力衰退和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包括定期運動、均衡飲食、不吸煙和控制酒精攝取量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這甚至包括體内具有認知障礙症遺傳易感性的人士。內科專科醫生陳鎮中醫生說:「這項研究分析了約20萬名歐洲血統、60歲或以上及在研究開始時沒有任何認知障礙症問題人士的數據。研究團隊在八年後發現,依循健康生活方式的參與者,當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士最後患上認知障礙症。」

對於認知障礙症患者來説,由跨專科的醫療團隊進行全面評估,再選擇適切的治療:包括腦科或精神科醫生、老人科醫生、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去照顧患者不同層面的需要,康復情況可以較容易掌握。


 認清認知障礙症 改善生活習慣降低患病風險

 https://www.facebook.com/stars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