鈺成的圖片搜尋結果

(網上圖片)

2018年8月2日  AM 730《鈺成其事》

英國新任外交大臣Jeremy Hunt到中國訪問,內地傳媒給他的中文譯名是「亨特」;但香港的傳媒都把他叫做「侯俊偉」。

許多英國官員都和侯俊偉一樣,起了個中國化的名字,專門在香港(和澳門)使用,例如文翠珊、藍韜文、李達德,以及已辭職的房應麟、盧綺婷等。這些名字,本來應是英文姓名的諧音;可是它們讀起來大部分卻跟原來的英文姓名一點也不相似。例如現任首相Theresa May,譯成「文翠珊」,是創作多於音譯。同樣,如果你不知道侯俊偉、藍韜文和盧綺婷的原名,憑你怎麼想像,也不可能猜到是Jeremy Hunt、Dominic Raab和Amber Rudd!(Dominic Raab內地傳媒音譯為「拉布」,這名字當然是熟悉香港的英國官員不能接受的。)

這些中國化的譯名,都是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的傑作。給英國官員起個優雅的中國名字,是英國人管治香港時的習慣;英國派來香港的歷任總督,除了少數幾個名字沒有中國化(如砵甸乍、孖沙、彌敦),其餘大多數的中文名字不但聽起來像中國人姓名,而且選字頗為講究,例如梅含理、金文泰、羅富國、楊慕琦、戴麟趾等名字,不熟悉香港歷史的人看到,一定以為都是很有文化的中國人的姓名。

這些港式譯名,不但說明英國和香港的特殊關係,也說明香港的獨特性:在英國的所有其他前殖民地,大概都沒有類似的做法,給英國派去的官員改個十足像當地人的名字。歷任香港總督的中文名字,都是他們來香港就任時才起的。例如Christopher Patten來港前在傳媒的譯名是柏藤,任港督後才改名彭定康。

就算是文翠珊、侯俊偉等人,都是當上了內閣官員,較多為港人注意之後,才改了在香港通用的名字。上一任首相卡梅倫例外地沒有採用港式譯名:他當首相後,英國駐港總領館想給他起個新名字叫「甘民樂」,但因為「卡梅倫」這名字早已為傳媒所慣用,所以他決定不改名,辜負了總領館的心血。

侯俊偉訪華,在北京犯了個「可怕的錯誤」:他本想告訴人家自己的太太是中國人,卻說錯了是日本人。有趣的是,人們只知道侯夫人叫Lucia Guo,沒有人知道她的中文名字。

本文由作者授權,從 http://tsingyoksing.hk/ 轉載


 港式譯名(曾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