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和萬眾創業,這兩個話題有什麼關係?
小米的快速崛起,是因為連續把握了三個風口:微博、APP、微信。現在這三股風都停了。與小米進入瓶頸期相映成趣的是,昨天新浪微博發布季報,凈利潤同比增長516%。微博在大幅收割利潤了。
微博股價飄紅只是一個縮影。大的趨勢是,TMT公司的線上成本越來越高,與大家通常認為很貴的、傳統廠商的線下成本,正在趨於一致。所以小米這種善於走線上流量,空軍打法的公司,如今已不再有優勢。
為什麼線上成本越來越貴?
前兩年,線下成本看上去會比較高,於是企業全部涌到線上來拿用戶,於是線上流量價格一直在漲。BAT包括新浪微博,都是自然壟斷的公司,他們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的幾座大山,雁過拔毛,於是流量價格節節高。
而企業永遠要去找有效的渠道(參考公號「新錢」上一篇《愛恨咪蒙》),哪裡的用戶價格低,企業就會去哪裡。現在線上流量太高,大家又要去線下找用戶了。市場起到了資源配置的作用,自動填平所有的「價值窪地」。
甚至,一些電商品牌已經在拚命找影視劇植入的機會,甚至投資影視了。因為娛樂是很大的流量入口。雷軍和劉詩詩、吳秀波站在一起,不是因為他有多愛娛樂圈,而是流量太貴了。
所以小米的被動,核心並不是「小米模式」不行了,而是互聯網流量的基本面變化了,進而導致中國商業結構的基本面發生變化——線上和線下的成本已經高度一致了。
實際上這個趨勢從去年底開始已經較為明顯。小米越來越吃力,其實就是一個信號;而新浪微博的暴利,可視為一種遲到的解釋。IP和娛樂業的崛起,則是線上線下的老錢們,都在找新的價值窪地。等明星和IP價格漲到一定程度,這塊紅利也會被吃盡,明星也就沒那麼傲嬌了。
再來說萬眾創業
2012年起,創業有無數機會,是因為新流量(社交媒體+App)崛起。用戶遷移過程當中,各行各業都有低價截取用戶的機會,從而造就萬眾創業的場面。如今用戶已經遷移完畢,市場格局也已經基本底定,線上線下的成本高企更是樹立了門檻。現在這個時間點上,基本沒有人生失敗組的創業機會了,而是要有專業技能+專業資源才行。
小米進入平台期,和萬眾創業失色,看起來沒有關係,背後的本質卻是相同的。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
小米需要猛攻線下。以及,如果有一天,阿里在全國各地萬達商場對面開店,與思聰他爹全面展開巷戰的話,我一點都不會奇怪。首富二富必有一戰,只不過沒想到這一戰不是在線上,而是在線下。
你們兩個爸爸要打起來了,你們看好誰呢?是不是好難選擇。
其實我還是看好互聯網公司。包括小米,我依然看好。小米的戰略失誤有兩個:
一個是進軍線下不夠及時,當然現在也不晚,看起來魄力也不小;
第二個是智能硬件上花的時間太多,而智能硬件這個市場並不存在。
不過,小米的法寶並不僅僅是社交媒體。「互聯網思維」也並非只在線上有效,參與感對線下模式一樣重要。而且互聯網的彈性組織結構,全員持股激勵模式,以及野蠻生長的基因,都是對線下老錢的一種威脅。對於即將到來的中國式商業巷戰,我是無比期待的。
而且,你們有沒有想過,有一種流量天然打通了線上與線下,而且是跨平台的——就是明星。
所以周末看《盜墓筆記》,正片開始前的貼片廣告幾乎全部是不差錢的TMT品牌。電影很無聊,但是說起來,這電影之外的屏幕上的商戰,才剛剛啟幕,而且越來越性感了。
還真是一場好戲呢。
至於本文提到的其他一些關鍵詞,比如電影,比如App,比如微信,比如智能硬件,新錢公號(xinqianxinqian),都還會有後續評論。但是理解具體的細分領域,都離不開我們對基本面的認知。
PS:昨天有人說「不要做App了」。其實這是一年前我們就說過的話。因為App需要大量的運營、推廣、開發資源,事實上是一個不斷消耗資源的黑洞,尚未打通商業閉環的創業公司,完全沒必要做。一般內容類和輕量級商業應用,微信已經足以應付。一條和羅輯思維都是千萬微信用戶之後才開了App啊。
小米走下神壇,萬眾創業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