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8月1日),滴滴出行與Uber全球達成戰略協議,接手了後者在中國的業務——Uber中國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代價是滴滴出行20%經濟權益(其中Uber全球持有17.7%,Uber中國其它股東持有2.3%)。

2015年10月7日晨,虎嗅率先披露美團將與大眾點評合併還造了「新美大」這個」新詞」。

如今人們對滴滴出行與Uber中國合併的反應與十個月前如出一轍:有些吃驚,愚人節嗎?壟斷了吧,有關部門能批准?能否一勞永逸地止息「補貼大戰」?

第一個問題已經不需要討論。第二個問題在攜程併購藝龍去哪兒,滴滴快的合併時都經過了「測試」。即便全世界的蘭州拉麵合併成一家也不夠成壟斷,還有沙縣小吃、杭州小籠包、武漢熱乾麵呢……

 

合併不能止息補貼大戰

專車補貼與打車補貼有本質的不同。

2014年,嘀嘀、快的挑起「打車應用補貼大戰」,不少旁觀者高呼「非理性」。真相大白之後,才發現微信、支付寶聯手培養了數億用戶的移動支付習慣,這幾十億花得值。目的達到之後即便沒有後來的合併,被貼也不會持久。

打車補貼不創造需求,只是把「揚招」變成了手機叫車。

專車補貼則不同。假如一個「小白領」的月通勤費為500元,沒有打車預算,拿到500元補貼,自己多掏200元,就有了1200元通勤費,每周能坐三、四次專車。

「由儉入奢易, 由奢入儉難」,從擠公共交通工具到做專車容易,回去擠公共交通工具就難了。假如取消補貼,即便身體在擠公共交通工具,心裡還是會懷念專車。換言之,補貼創始的需求在補貼停止之後仍然存在。

數千萬白領實實在在的需求,補貼數十億人民幣市值數百億美金的鮮活擺在眼前樣本。不需培養市場、教育消費者,砸錢就成,還是速成!即便滴滴快的、Uber中國、易到、神州都取消補貼也會有「姓王的」、「姓史的」出來砸錢。

合併不能止息補貼大戰。

 

政策春天即將到來

醞釀已久的出租汽車改革及網約車新政即將出台。根據7月28日公布的《關於深化改革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網約車的合法地位得到確認、私家車可以有條件在從事專車運營。

司機無交通肇事、危險駕駛、吸毒、酒駕或無暴力犯罪記錄即可;私家車出廠不滿8年且行駛里程不超過60萬公里即可。條件可謂相當寬鬆,試想網約平台為保證客戶滿意度怎麼會接跑了8年、60萬公里的老舊破車?普普通通的企業也不會無視求職者的犯罪前科吧?

寬鬆的政策是易到、神州、滴滴、快的們多年奮力爭取的成果。更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希望在可管可控的前提下刺激內需、增加就業。

如前所述,網約車加上補貼的確創造了需求,讓數以百萬計的司機持續獲得收入,不僅不能「一棍子打死」還要在適當的時機、以適當的方式給予扶持。

此外,網約車新政對補貼的限制把滴滴快的、易到用車們從「囚徒困境」中解救了出來。

新政對身為「外企」的Uber中國有此「不便」之處,例如根據大數據、國家安全方面的考慮要求服務器設在中國。類似的問題蘋果、亞馬遜已經基本解決,Uber中國不會因此做不下去。

 

為給投資人一個交待

滴滴快的與Uber中國在業務重疊大於互補且合併亦不能止息補貼,這是一次「1+1<2」的合併,不妨看看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併後的軌跡。

從分眾吞併聚眾,到58同城合燕趕集,從「新美大」出世到滴滴快的合體,背後最關鍵的推手是資本。
滴滴快的需要不斷融資,按越來越高的估值融資,司機數、市占率的故事空間已經不多,盈利遙遙無期,併購重要競爭對手是天大的「利好」。而Uber全球在「中國特色」下運作Uber中國的信心早已動搖。

在過去,涉足專車行業不僅要有雄厚的資金還要有挑戰監管底線的決心和勇氣。早年神州租車就是攝於政策風險而停掉「代駕」業務。網約車新政利好整個行業,但進入門檻隨之降低,過去因政策不明朗而徘徊不前的潛在競爭者隨時有可能殺入。從這個角度來講,Uber中國的價值將會下降。

據一位投資大佬透露,Uber全球本想用Uber中國換取滴滴快的40%的經濟權益,如今只換了20%。如此看來,Uber中國早已不是什麼優質資產,而是一支「正在融化的冰淇淋」!

在這樣的背景下,Uber全球無心戀戰,以Uber中國換取滴滴快滴20%的經濟權益也算給Uber全球的投資人一個交待。


 滴滴收購Uber中國「1+1<2」,只為給投資人一個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