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圖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歪理邪說(wxieshuo),作者霍炬,虎嗅轉載。

2004或是2005年的某一天,我的gtalk上冒出一個「切.格瓦拉」的頭像,跟我說,我也寫blog,我們交換個鏈接吧?我說好的,隨後把一個叫做 dbanotes.net 的鏈接鏈到了我的blog上。這個人叫馮大輝。

轉眼之間,已經認識了10年多了。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後來生活在不同的國家,除了偶爾線上聊幾句和在某些會議上遇到,我們在真實世界的交往很少。沒怎麼一起吃過飯,沒喝過酒,沒共事過,但是彼此還是認為是可信任的朋友。除了對於鎚子科技的看法,我們在大部分事情上看法類似,這點小分歧也不算什麼。

最近他因為離職問題上了科技新聞頭條,這件事到底是什麼樣的至今還沒有一個官方版本說明,但大致也可以猜到是一些什麼樣的事。很多人寫了和他交往的細節,我想沒必要再去寫這個人具體是什麼樣的。

但是這件事的影響可能會相當大。前面一年裡面,我身邊好幾個朋友不約而同遇到離職時股權和期權的處理問題。就在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內,還有兩個朋友專門和我語音了一下問我遇到這種困境應該怎麼辦。可見這類問題已經不是少數情況了,他們加入一個團隊的時候都談的不錯,但離開的時候很多承諾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因為中國的法律問題,在和公司發生股權和期權之類的爭執時,員工的確是比較弱勢的。不怕丟人的說,我自己也曾經遭遇了如此的困境,幾年前的一個項目至今沒能了結,昨天被朋友稱做:「你們那公司運營的時間還沒有解決糾紛的時間長」。而在解決糾紛的整個過程中,我始終要求的就是「依照法律解決即可」。

大輝前幾天在他的公眾號上也發了一篇文章說到類似觀點,「合約就是合約,承諾就是承諾,希望成年人的世界裡都能遵守規則。」而這在中國似乎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從房價跌了業主能去砸售樓處到創業公司股權期權爭議,尊重承諾和規則是稀缺品。

這個問題不僅在某些創始人身上如此,投資人也如此。這也是我自己親身經歷的那件事之後的感受,當然現在還沒到寫我自己這個故事的時候,也許將來會有一天我會來講講它。

中國第一代、第二代互聯網公司,在期權和股權處理上都相當標準,這可能是這個行業深知人才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財富,也可能是早期投資人都來自海外,非常熟悉遊戲規則,也尊重這些規則。而這些年隨着創業大潮興起,這件事變的越來越模糊起來。而非原生的互聯網行業,在這個問題上處理就更糟糕了。非要深究原因,不得不關注股東一種奇怪的心態,他們總是到幾年之後股權和期權的付出「不值」。但事實上,這些利益是當事人幾年前以放棄短期收益換來的,值或者不值都是是承諾的一部分。公司做好了,股東覺得之前給出的期權虧了,但那要公司做砸了,且不出加入團隊這些人付出的幾年時間,就算是當時少拿的工資(短期利益)也不會有人能補給他們。風險和收益都是相對的,怎麼能只看賺了的時候呢?

我感覺最重要的問題是,當人們去尋找一個技術合夥人或者技術高手的時候,應該如何去衡量他的價值。我一直把一個人的價值分成有形和無形的部分。有形的部分容易理解,是一些具體的工作。無形的部分是因為這個人而帶來的品牌影響力。在這個工程師越來越稀缺的時代,技術品牌和在工程師群體中的認知度直接影響了招聘和團隊建設,但這是無形的,難以衡量。

人們更容易重視有形部分,但是忽略無形的。但是實際上後者往往是更珍貴的,因為後者經常花錢也買不到。對於大部分新公司(包括非互聯網人創始的、非互聯網行業公司),如果沒有這種影響力,連最簡單的招聘都難以做到。這種無形價值是一種信任的傳遞,團隊打動了一個技術行業眾所周知的有知名度的人物,進而通過他把這種信任傳遞給其他人。我曾經在公眾號某篇文章裡面推薦過使用丁香園的產品,那不是廣告,僅僅是出於我對大輝的信任。這種信任是多年形成的,不是一個商業公司短期可以通過錢獲得的。那篇文章直接和間接傳播加在一起,應該能有數百萬閱讀。我想對於任何項目來說,這種傳播量應該都是相當不錯的成績。而這一切的背後沒有任何約定,大輝從未請我如此做,我也並沒有徵求過他的意見。我相信很多人都出於類似的信任做過這樣的推薦。這都是無形價值的擴展。

你覺得無形價值被忽略了很冤枉?可惜實際情況更糟糕,且不說無形價值如何評估,只說有形價值,對於很多偏傳統的公司也是無法衡量。他們往往不知道技術人員在做什麼,為什麼團隊工資那麼高,為什麼成本投入那麼大,為什麼做一個產品需要那麼長時間…隔行如隔山,他們思考之後最後得出的結論往往是:「他也沒這麼有用嘛」。這又進一步增加了「付出股權不值得」的感受,為將來的衝突埋下了伏筆。

余晟前幾天寫了一篇文章叫做《IT的巨流河》,比較仔細的討論了這件事,我們如何去和非IT人員說了IT的價值?毫無辦法。除非人們都能尊重專業主義,重視承諾。大輝說過一句經典名言,叫做:「技術總是在短期內被高估,但是在長期又被低估。」仔細琢磨這句話,從早期迫切尋找一位技術合夥人到最後不歡而散,一切都盡在不言中。

為什麼這種事情總是發生在有知名度的人身上?因為牛人一般加入團隊時候放棄更多,去創業公司比去一家大公司累的多,耗費的精力也更多,背負更大壓力。比如他們需要從頭組建技術團隊,要幫助不熟悉技術的公司其他管理者理解技術價值,建立一個完整技術體系。前面說的無形價值,替公司背書,也是他們付出的一部分,他們自然也就更在意期權。以我個人遭遇的那件事,我當時把薪水降到了上一份工作的不到1/3,就算是我的股份最終是一張廢紙,我留作紀念也不可能隨便放棄它。而對於普通員工,他們工資降不了那麼多,期權也拿不到那麼多,對期權也沒太多期待。就算最後拿不到,也就往往自己認倒霉了。所以,事情並不是「牛人把自己和公司綁在一起」所以容易出問題,而是他們的地位,付出和影響力導致了最終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更令人無法接受,也更容易被大眾關注到。

那麼到底應該怎麼辦?這幾天很多人說「技術人員要學會不為自己工作的公司背書,除非公司是自己的」。事實上這是難以做到的,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不由自主就會把這家公司和自己的形象聯繫起來。對於偏理想主義的人更是如此,如果不是出於對這家公司(以及創始團隊)的信任,他恐怕連加入都不會加入,但一旦有了這種信任,就很容易把公司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去做。而且,就算公司是自己的就安全了嗎?不要忘記喬布斯是如何被趕出自己公司的。除非你只做一個小生意,不跟別人合夥,沒有其他股東,不接受投資。否則任何時候為自己所在的公司背書都是危險的,所以糾結這件事是沒意義的,而且如果非要把自己和公司切割開,正常工作必然受到影響,也是不現實的。

考慮到中國的外匯管理策略和公民對外投資限制,以及中國公司法實際情況,中國的情況又更特殊一些。公司法是沒期權相關內容的,一般期權都放在海外的VIE架構裡面,一旦出現糾紛,維權難度相當大,對於業內知名人士,他們有一定言論影響力,這還多少算有點籌碼,對於普通員工,抗衡機會就變的很小,最終這些承諾兌現與否,如何兌現太依賴於董事會的人品。利益面前,人品這件事相當靠不住。這種狀況挺讓人擔心的,這幾年看來,一些公司的期權計劃似乎變成了一種企業降低人力成本的套路,而事實上期權本來是放棄短期收入,共同擔負風險,未來共同獲取收益的承諾。如果這種套路成為慣例,對整個行業的打擊會相當大,因為那時候所有人都會有一個更簡單的選擇,不要期權,只在乎現金收入。對於互聯網這種早期依靠融資發展又以人力做為最主要的成本的商業模式,這是相當不利的。法律的改變需要時間,短期解決不了,呼籲尊重承諾成了當下唯一選擇。

從1995年算起,中國互聯網發展了20年,幾乎有除了美國之外最發達的互聯網市場,而我們今天竟然還在呼籲尊重承諾,感覺實在很諷刺。


 創業、承諾以及技術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