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雷軍發了一條微博:「2010年4月6日,我和一群小夥伴,大家一起喝了碗小米粥,一家叫「小米」的小公司就在保福寺橋銀谷大廈悄然開張……今天,小米六周歲生日,謝謝大家支持,求祝福!」

在我們還以為小米只是家四處擴張鋪場的新銳公司的時候,小米已經默默走到了第七年——也許默默一詞與小米適性完全不合,六年來,小米以一家之力,幾乎攪動了中國整個消費科技行業:性價比概念的普及,更好的硬件與軟件結合,生態系統,低價與高品質……在硬件創業領域,與騰訊的問題一樣,「如果小米也來做這個,你該怎麼辦?」這樣的問題現在還只是個玩笑,但也許會成為懸在硬件創業者和傳統產業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小米是如何成為國內互聯網行業一極的?盤點一下小米這六年,你會發現,很多事情早已註定。

多年以前,MIUI還是核心競爭力

從小米成立,到MIUI問世,僅僅用了4個月

2010年4月6日,小米成立;同年8月16日,MIUI第一個內測版本發布,適配機型為Nexus One,內測人數僅有100人,這也是小米的第一批天使開發者。「社區+開發者」的框架,在那時就已經建立。

也許Google並不懂中國,也許Nexus One給了小米低價高配推廣系統的思路指引,也許Nexus One是安卓第一台最適合作為開發平台的手機——也許,這也是小米最親近Google的一段時間。內測持續了半年左右,2011年3月25日,MIUI V3正式發布,6個適配機型,MIUI漸漸成為定製安卓系統的代表者。

2013年1月9日,MIUI用戶突破1000萬;2014年5月15日,這個數字達到5000萬;2015年2月13日,全球用戶超過1億人。數字背後是小米手機的貢獻:在2014年12月27日,非小米手機的刷機MIUI用戶剛剛達到1000萬,僅占1/5到1/10。

前略,天國的米聊……

2010年12月10日,米聊正式發布安卓版,並後續提供了iPhone版與Symbian版本,為手機用戶提供了嶄新的OTA即時通訊工具。基於通訊錄的好友列表,早於微信發布,更早引入語音對講並積累了更多的早期用戶群,但卻在缺少爆點的情況下最終草草收尾——微信的「黑歷史」,附近的人等陌生人社交功不可沒。

2014年2月,米聊業務被瓦力網絡收購,后小米全資收購瓦力網絡並組建小米互娛。曾經先鋒的小米,並沒有在每一個領域都笑到最後。

2012年,兩歲的小米做了兩個不大不小的動作

2012年6月10日,小米應用商店上線。在早期的安卓生態中,如何安裝程序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用戶:沒有Google Play,手機流量的缺乏,導致程序安裝基本圍繞着PC與USB調試——也成就了當年的91和豌豆莢。從PC安裝到手機應用市場的變化過程?小米應用市場上線也許就是這樣一個轉折點的標誌之一。

2012年7月27日,MiCloud功能開啟。我們這些年在喊着的雲,其實早就已經建立了。在這個時候的小米,還在積極將最新的科技理念做着調整與適配,帶給中國的極客們——在2012年,小米還是年輕人的帶着點科技味道的公司。

小米這兩年,隨着硬件產品的突飛猛進,軟件反而落後了。

在2012年左右,小米是跟進安卓大版本最快的公司之一,而到了2015年,Google早已普及Andriod 5.0/5.1,小米還是4.4;Google發布了Andriod 6.0,小米還是4.4;Google已經向開發者公開了Android N,小米終於姍姍來遲升級了6.0——還僅僅只是開發者測試版。

也許是MIUI的底子鋪得太好,這些年,我們很少在MIUI的大版本更新中看到眼前一亮的新功能,但這時,MIUI也已經不再是小米最強的吸引力了。

小米手機:發燒之友到全民爆款

為發燒而生,小米手機1帶着這樣的概念登場。在當時,雙核高通MSM8260、1GB內存等配置配上1999的價格,直接的結果就是將國內的手機市場拉進了一個拼配置和自裁利潤率的惡性競爭當中——然後用系統的優勢和生態的收入補上。

伴隨着小米手機1而來的還有搶購模式:真的產能不足,亦或飢餓營銷,物流數據不符懷疑銷量注水,都讓小米在當時賺足了眼球。2011年8月發布,而小米手機1發布后,直到第二年的6月才可以在官網上不限時不限量購買。

小米風評被害,米1的鍋不小。

2012年8月16日,小米手機2發布,小米霸權初現

高通頂級芯片全球首發、28納米四核心,出色的「沒有設計」的外觀設計,相比多少有些實驗品性質的米1,米2及後續的米2s在多年中都是小米的頂樑柱。

2013年對小米來說註定是個拐點:3月19日米機頂盒登場,小米第一次擴展產品線;6月24日,來自加一聯創的小米活塞耳機發布,這是小米生態鏈的第一家企業;7月31日,千元機子品牌紅米發布,紅米手機成為小米從專精發燒到大眾爆款的敲門磚;8月23日,小米新一輪融資完成,估值達到100億美元,成為超級獨角獸……

這時,我們已經看到了現在這個小米的影子了。

從平淡短命的米3,到「黑科技」加身的米5,其實並沒有太大驚喜

2013年9月5日,小米手機3發布,作為有史以來最糟糕的小米手機,不論冷門的Tegra核心還是笨重的外觀,都讓降價后的小米2s又風光了一年。2014年7月22日,小米手機4第一次將工藝作為小米手機宣傳的重點。「一塊鋼板的藝術之旅」和奧氏體304不鏽鋼等噱頭也成了科技圈調侃的戲言。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小米越賣越火,紅米產品線帶動銷量激增,小米也開始涉足國外市場,將印度作為海外發展的第一站。2014年10月30日,小米超越LG,成為僅次於三星和蘋果的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製造商。

2015年1月15日小米Note及後續的頂配版發布,試圖衝擊高端市場,但小米的用戶們並不接受3000元一上的高價位。

2016年2月24日,久等的小米手機5發布,然而「黑科技」這個噱頭又一次成為了強行創造的槽點。但除去宣傳上的問題,小米5實現了高達1700萬的首發預定量。

小米生態鏈:精準的定位與策劃,換來新國貨的爆款

從2013年加一聯創成立起,至今小米生態鏈企業已有幾十家,分別做着不同的事情,在諸多發布會上的One More Thing,可能就是某個生態鏈企業的下一個百萬甚至千萬銷量的爆款。

2013年,小米的生態鏈產品還在圍繞着手機周邊:夏季的活塞耳機,13年12月的小米移動電源等。而到了2014年,小米生態鏈的胃口就已經超出了手機的範疇。14年7月22日與米4一同發布的小米手環,將小米一舉帶到了全球第二大可穿戴設備商的高度。路由器、空氣凈化器等家用設備也在14年悉數亮相。

2015年的小米,胃口已經不僅僅在手機上,而向智能設備伸手,並已經有了一定的行業影響力:2015年3月,小米插線板帶動了整個行業包括傳統品牌在內的USB充電插排普及;14年底的空氣凈化器與15年7月的凈水器發布直接影響了這些行業原有的價格體系。

特別值得一說的是在2015年加入小米生態鏈的ninebot,並於10月19日發布小米九號平衡車——產品本身並不是最大的亮點,而是在ninebot曾收購平衡車的發明者Segway並持有核心專利,而小米生態鏈借道ninebot,擁有了平衡車類產品絕對的話語權。

從「新國貨」到米家統一品牌,小米在2015年底到今年初的這段時間,則將對產品的態度拐了一個小彎。幾天前的米家電飯煲,一改小米生態鏈品牌主打成本控制的MVP——最小可行化產品的思路,而是做了稍超出消費者價位預期的個高端產品,當然,與同等技術對標的產品相比,小米依然選成他們的電飯煲是更便宜好用的。

小米輸出的價值觀,從2011年」為發燒而生「的小眾玩家設備,到2015年舉起」新國貨「大旗成為小米百貨,只花了不到五年。

商業布局:產品銷售到MIUI生態

最早的小米,只是愛好者們的刷機系統,然後2011年起有了自己的硬件小米手機,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小米只是一個依靠硬件產品銷售的廠家——看到MIUI擠牙膏一樣地更新的時候,也是小米手機硬件最風光的日子。然而隨着小米親自把整個手機行業的利潤率壓縮下來以後,試圖通過生態系統進行商業布局也是小米早已着手的事情。

早在2012年,小米就全資收購了多看閱讀的團隊,並在2014年4月將多看閱讀併入MIUI成為內置的小米閱讀。2014年11月,小米19億人民幣入股愛奇藝,這是小米在移動端內容布局的一步小棋。而到了今天,小米已為旗下手機和電視籌備了「最全面」的視頻庫。除了外接的視頻庫以外,小米影業也開始了自產內容的準備。

如今,MIUI里已經內置了大量為未來收入準備的內容:影視、閱讀、新聞、生活黃頁等,最近的更新中更是直接植入廣告推廣。小米從一家手機公司,到全面開花的生態鏈硬件產品,再到現階段的依靠用戶流量籌劃下一階段的內容盈利,從硬件生態圈向內容生態演進已經在穩步推行。小米連續切入了智能手機推廣普及與硬件互聯這兩個趨勢,下一個「互聯網+」的時代小米也不會錯過。這時的優勢,已經不僅僅是其他手機廠學習小米做高配低價與網絡營銷就能迎頭趕上的了。

這隻是小米僅用六年做到的事情而已。某種程度上說,小米也代表着互聯網企業對傳統行業的洗牌。儘管小米也面臨著自己的風險:Google對MIUI的壓力、生態鏈企業的不可控性、品質問題與口碑下降。還有更關鍵的,小米風格的本質,是消費者族群對廉價產品的追求,順着消費者的心理走下去,走得越遠,風險越大。


 小米六周年盤點:從「為發燒而生」到「新國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