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被MWC2016及華為的MateBook刷了一天屏,也看到各種橫向對比,包括定位、參數、價格等等等等,但是華為的MateBook真的是同等尺寸的Surface、 iPad pro、抑或是MacBook嗎?還真未必,本文從一個感性的不帶任何冰冷參數的歷史角度來談談華為的MateBook。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歷史廣告:

 相信諸多從那個年代過來的同學一定會對當年Thinkpad X300的廣告印象深刻,當輕薄的Apple Macbook Air需要一大堆擴展dock從而塞破文件夾時候,略微厚實一點的X300則可以從容不迫。畫面的意思不言而表,但是實際上MacBook Air自2008年誕生起逐年上升的銷量還是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一些問題的,並且廣告裡的Thinkpad X300也同樣影響了更多的Windows用戶。

從時代來看,Apple Macbook Air可以說真的是劃破天際的一個產物,如此輕薄並且高效,高級白領及辦公人士幾乎是瞬間就被傾倒,從此走上Mac OS的不歸路。同時,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引發的則是一系列的產業升級,更輕薄、便攜、續航更長則幾乎成了產業難題攻克的首要目標。

同年7月,日本索尼公司賦予了「VAIO」新的定義,「Visual Audio Intelligence Organizer」。在此之後我們經歷了更加輕薄及價格親民的「上網本」時代,直到今天。

Sony VAIO P17H,CES 2009

好了,我們從歷史的長河穿越回來。

微軟也在不久前發布了全新的Surface Pro及Surface book,微軟本身自己定義為便攜及更高效的辦公體驗,並且配合Windows 10的發售擴展空間想象力。市場上類似定位的產品其實並不算特別多,也並沒超出Surface系範圍之外。

從時代來看,intel core M的功耗和性能以及處於一個相對頂端的時期,此時廠商可以進行發揮及造就一些「不一樣」。在和Intel達成共識之後,MateBook橫空出世,華為順理成章。更輕薄、續航更長、更便攜。此時消費者的心理是可以想象的,一定有不少在看完介紹之後心裡會有這麼一句話「就是她了。」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不需要去分析對比橫向評測,產品的選擇是有一個針對性的,哪怕某些方向契合度還不夠,但是對於這個群體是足夠並且綽綽有餘。

華為MateBook的出現,也並非對Apple Macbook系列的已有用戶有太多衝擊,在已經選擇了Mac用戶的消費者中,其實流傳着這麼一句話:「When you go Mac,you never back.」很恰到好處的說明了Mac用戶群的忠誠度還是相當高的。排除特殊情況一定要用到Windows的情況下,通常筆者也是盡量會去找Mac上的同等解決方案,而不是首選Windows,文字和設計類工作者在這點聲更是使然。今天同等火爆的另外一張照片,醒目的不是VR,而是正中間那個亮着白色logo的蘋果。

最後回到標題,華為MateBook的出現,並非一定要去比Surface、iPad pro、Macbook,更多是回到華為產業鏈上的一個新突破,在完成了移動品牌布局後,華為需要有一個利潤更高的業務支撐點來提升品牌價值,所以在發布會裡多次強調的是「二合一」產品

從產業發展的歷史上看,時代需要有一個能夠足夠稱得上拐點的企業和產品,這樣才能有「鯰魚效應」去啟發整個行業的思考和進步。石器時代工具的發明促進了人類生存及生活效率的進步;蒸汽時代則奠定了大革命的基礎;半導體則幾乎成為了人類文明飛躍最快時代的引擎。歷史的車輪在不斷前行,但是歷史的經驗也在暗示我們-一個新的發展節點在不久的未來等待。

 

個人微信公眾號:星辰大海StarOcean ID:tripstarocean 歡迎關注,帶給您不一樣的行業及娛樂觀點。


 華為MateBook 的競爭對手究竟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