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到底是怎麼火起來的我已經記不清了,依稀記得是 iPhone 誕生之後,很多人紛紛表示在智能手機的加持之下,人類的智能家居夢終於可以走入尋常百姓家了,而我當時實在是太過於年輕,興沖沖地選了一個物聯網工程的專業,以為撿到了寶(不黑不吹,其實還可以,面試的時候可以裝逼)

在遠離家鄉每天以淚洗面想媽媽的情況下,我不由得開始思考起自己選擇的這個專業真的有那麼好嗎?智能家居到底有沒有前途?這些智能硬體真的能滿足人民的需求嗎

智能家居能夠確實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方便起來嗎?這個更簡便包括了諸多內涵,更加輕鬆清楚地瞭解家電運行情況,遠程操作,人在家中時不用起身也可以簡單操作等等要求都是被包含在其中的

本文雖然會舉大量關於小米及其生態鏈企業的例子,但是並不是只針對小米。我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既不家居,也不智

在說智能之前,先說說家居

小米把幾乎所有可以做的不可以做的智能硬體都給做了,對於一個黑子來說這點還是非常贊的,因為這樣我就不用打開天貓淘寶百度 IT 桔子一個個搜了。打開小米智能硬體的清單頁,該有的全都有了

小米販賣的智能硬體有不少,但一個個都有這樣那樣的小問題

就拿小米空氣凈化器來說,滿載運作時 70 分貝的噪音,讓部分使用者陷入了一些在噪音和凈化中二選一的窘境

再說說小米的插線板,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平時家中用幾插口的插線板,大多數恐怕是 6~8,小米的插線板則是 3 插孔的,雖然附帶了 3 USB 口子,但是總讓人覺得好像不是那麼實用

小米凈水器則似乎有更加多的缺憾,無儲水桶的設計導致實用性降低。雖然提供了廢水回收管道,但是凈器自身需要插電才能運行,很多家庭為了防止出現用電事故水槽一般離插座較遠,這樣的設計會給用戶造成布線上的困擾。無法被安裝到台下也是一個重大缺陷,小米凈水器只能被放置在檯面上而無法被塞到櫃子裡,相比其他牌子凈水器佔用空間更多。另一個網絡上有很多樂於嘗試新產品的有錢人已經詳細解釋了小米凈水器設計上的缺陷

由此可見,從家居角度來看,小米的產品是有一定的缺陷的。凈水器或者空氣凈化器配備了專用 APP 可以實時提供凈水進度數據,智能提醒更換濾芯。儘管這些功能確實在用戶體驗上帶來了一些小提升,但是無法改變小米小家電固有的缺憾。家居是拿來用的,用來錦上添花的智能自然很難彌補家居上的缺陷

說完了家居,再來看看智能

既然智能家居首先要做到電器本身足夠好用才考慮智能,那麼我們就可以先不談小米。小米自身的小家電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缺憾,智能方面做得再好也會因為硬體本身的限制導致整體效果變差。此外,小米的小家電也不是剛需型家電,像冰箱、空調、洗衣機這樣的大型家電更加值得我們去關注,所以我們可以來看看傳統廠商做了些什麼

近期 IFA 海信推出的智能洗衣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洗衣機與同類洗衣機相比,最大的特色就是利用手機 APP 對洗衣機進行操作。但是現代洗衣機本來就已經壓縮了洗衣流程中的大部分手工操作,這本身就是挺智能的一個過程。然而即使「智能化「之後它也不能自動烘乾衣服,自動晾衣服,最後幫我疊好放櫃子裡。總讓人覺得這個智能化在雞肋之餘顯得有點名不副實

再看看美的和小米共同打造的智能空調。集合了傳統廠商的產品積累與小米的互聯網思維與模式,似乎是最有希望取得成功的產品

不可否認,這款小米美的「i 青春」的智能化場景很多,包括跑步下班自動開,開窗之後自動關,但在下單選購之前一定要理性地考慮是否需要這些可以人為達成的智能場景。比如你想通過門窗傳感器或者無線開關聯動控制 i 青春空調開關的話需要在 3099 元基礎上購買 199 元小米智能家庭套裝,而簡單的開關動作使用遙控器或智能手機操作也並不費事。點下手指就能完成的操作在小米美的和科龍智能空調間形成了 900 元差價,已經近乎空調總價的 1/3

看到這裡就會發現一個問題。無論廠商們多麼努力,使出了渾身解數,也難以把產品體驗提升到比現有高出一大截的程度,甚至經常會出現體驗更差或者很雞肋的情況。僅僅是讓人少按一下遙控器就要付出如此高昂的費用,恐怕大多數人都難以接受

所有的現象指向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傳統電器有些已經被發明瞭超過 1 個世紀。在這期間,無數的工程師都在探索如何讓電器用起來更簡單,如何構建更良好的人機關係,這種百年積累的優化的對話模式就目前而言還是要比 APP 操作方便得多

很多人誤認為 iPhone 為代表的智能手機可以成為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通過 APP 控制比當年用短訊代碼遠程式控制制家居的方法不知道高哪裡去了,但是並沒有什麼用,因為還是不那麼方便,只不過從 0 分到了 60 分,就覺得自己可以去挑戰 80 分的現有模式了,是一個極為幼稚的想法

所以,目前的智能家居在對陣傳統電器時,沒有明顯的優勢,甚至有時候會顯得有些多餘,但是價格卻高出不少,實在是沒有什麼競爭力

不過對於傳統廠商來說,這些並沒有什麼所謂,因為智能化本並不是他們的強項,也不可能真的把智能家居霸主設定為自己的企業目標。畢竟在家電領域他們就互相 A 得有來有回,披上智能的外衣怎麼樣都不可能就在新時代一下子成了壟斷企業,對於他們來說,一些智能家電的平臺,更多的是他們和 IT 企業談判,站隊,聯盟的籌碼,不用成為霸主,只要不掉隊就好,反正日後智能家居真的成了,還得傳統企業來做家電

小米可能也並不太在意這些。它目前選擇直接經營的領域不外乎幾個特點,雖然目前還不怎麼受到關注,但是以後可能會成為標配,尤其是對於注重「生活品質」的青年們來說。此外這些領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技術成熟,門檻不高,小米這樣體量的選手進場無疑是可以輕鬆毆打小朋友。小米只需要做一些技術含量不那麼高的小家電,搞一套自己能夠掌控的看上去像是一套系統的智能家居套件就能撐起自己的估值夢,然後繼續滋潤的活下去

而那些名字都沒被提起的初創企業可能是唯一的輸家。因為他們曾經當作主業的小家電,小型智能家庭套件領域被小米入侵了,小米用他們的屍體建立了自己的高估值。現在提到智能家居,大家都第一時間想到小米,誰還能記住這些小廠的名字呢

機器學習雞湯最後變成了ifttt

看到這裡肯定有無數人在吶喊,我們公司(平臺)的智能家居不是這樣的,我們有機器學習的加持!我們可以先做一些簡單的用品(例如各種門鎖,窗鎖),讓用戶覺得我們的產品很好用很好用,獲得了足夠的用戶數據之後傳統廠商就會來跪舔我們了

這群機器學習的信徒們開始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描述:從公司回家,一路上汽車自動駕駛,同時根據對於路況的判斷,計算出距離到家還有多久時間,根據這個計算出來的時間結果來選擇是否打開電飯煲,或者打開熱水器

對此我只想說,你們所謂的機器學習圖景,就是那些微胖宅男幻想的性愛,雖然想得很美好,但是從未實現過,並且也是非常不現實的

乏善可陳的智能硬體被機器學習「duang」了之後一下子就會變得好用起來,可惜根本沒有這種神奇的技術,一切都好像是一個虛幻的夢

實現這樣的技術需要龐大的數據來源。有了數據,才可以分析學習。而目前大部分初創公司所能獲得的數據,對比真正的巨頭來說,真的是九牛一毛

這樣一個類似於貼身管家兼秘書系統的建設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SiriGoogle Now 和小娜是三巨頭分別推出的智能助理,其背後深層次的目的就是把一個用戶全部行蹤的數據納入囊中,而目前三家巨頭的智能助理還處在較為雞肋的階段,但是 Google Now 在行程整合方面已經做得十分完善了,如果說機器學習神教所描繪的場景確實是人類未來科技發展的方向,那麼其基礎設施一定是由這三家在數據和語義辨析上都有深厚積累的巨型企業來承載這一美好願景的。

再思考一下蘋果為何死活都要做地圖,地圖難道不能讓別的 APP 做嗎?其背後目的就是希望能夠把更多數據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小米給出的解決方案更多的是如果,那麼,如果,那麼。

強如小米也只能做到這個程度,這些由一系列的 IF-ELSE 組成的簡單假設,只不過反映了製造它的工程師對於因果關係的理解而已,而人的因果假設並非單層,我們甚至不清晰地知道我們所希望的 IF-ELSE 是什麼概念。這大概是所有智能家居遇到的通病,也是在苦苦掙紮的一個原因

小米當然想做基於數據的智能家居,它和美的合作青春「i 空調」系統就能夠基於小米手環產生數據進行一系列的聯動,雖然是一個很初步的聯動,但是至少有那個意思了。可是上文也評價過了,點下手指就能完成的操作多出來的是 900 元的價格,沒多少人願意買單。沒人願意買單,自然就沒有數據

那麼我們再看看 Nest 呢?Nest 號稱在經過初始的設定之後,3 個月內根據已有數據通過機器學習可以準確調整恆溫方案

然而泡泡網翻譯了一片海外友人的測評給出的評價卻是這樣的

NEST 所選擇的切入點是中央空調。然而,每個房間、甚至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己的習慣,我並不希望我房間的空調在我離開後仍然開啟,但是在這樣一個系統下,我沒有辦法單一控制一個房間的環境。正是這一點,我並沒有感受到 NEST 尊重了我的習慣,而是把最終協調的丟還給了我,最終我屈從於整個家庭的生活習慣而放棄了自己的偏好

沒錯,機器學習也沒能拯救控制端的不足,智能家居的第一步沒做好,數據分析再厲害也無法執行,沒辦法讓人滿意

結果,機器學習雞湯最後成了 ifttt,真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更讓人悲傷的事情在後頭。機器學習這件事的成立不但需要足夠多的設備能夠聯網產生數據以捕捉用戶習慣,同時還需要通過郵箱、日程 APP、語音助手這樣的入口來收集用戶行為數據並理解用戶習慣與行為數據的關聯。而這兩點,國內的初創企業們真的很難做到。機器學習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永遠看得到摸不著的東西

Nest 則用鮮活的例子告訴我們,即使在數據足夠開始分析的情況下,也需要足夠強大的電器配合才能發揮實力,否則空有執行策略卻無法執行也就是等於什麼也沒有了

智能家居的硬體是機器學習的基礎,初創企業們通過不完全的家居系統打造一個不完全的智能化生活是不太現實的,即使像 Nest 那樣能夠根據三個月的數據進行一些個性化的設置,也會顯得是用高射炮打蚊子,因為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個性化設置無法最終體現在家電的運行之上

數據平臺與物聯網OS容不下小企

面對設備不夠智能也不夠傢具,機器學習遠水難救近火這兩個難題,造夢者們仍然能夠侃侃而談,在他們看來,這都可以解決

他們認為,目前整個智能家居建設的難點在於沒有統一的數據標準。各個廠商各自為政導致無法實現互聯互通。所以初創企業們紛紛轉型做數據平臺,通過中間件的模式來吸引開發者前來使用自己的產品

他們期望隨著使用者的變多,設備不斷增加,不斷有用戶上傳更多規則,整個系統便會形成一個複雜的網絡。甚至有人期望自己平臺上的一部分編程會變成物聯網時代的「通信標準」

這條道路看上去很美好,其實非常不可行

有人認為,當年互聯網在制定標準的時候也是標準繁多,但是最終 tcp/ip 勝出了。這些人自然地推及到物聯網領域,認為隨著競爭的加劇,總會有一個標準勝出並且搞定一切。但是這是一個過於簡單的類比分析,沒有實際的邏輯支撐

我們不如反過來仔細思考一下,為什麼有那麼多標準,想想看標準的存在是因為利益,還是因為現實情況逼迫

物聯網領域標準繁多最主要原因在於其應用場景非常廣泛,不同的場景需要不同的標準,在對於功耗要求非常嚴苛的野外環境檢測場景需要超低功耗的通信標準,在數據量龐大的視頻監控方案中則可能是另外一套協議,而這兩套協議完全不相容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要知道有很多主控晶片的計算能力是不足以支撐 TCP/IP 協議的

既然統一的標準遲遲不出來,那麼統一的 OS 呢?不求像 windows 那樣壟斷 PC 界,最起碼能夠像 iOS 和安卓那樣平分秋色,也可以讓互聯互通問題解決不少

確實有不少企業都發布了自己的物聯網 OS,然而這樣的 OS 面臨一個難以調和的矛盾,不同的物聯網設備主控晶片的存儲容量從 250KB 2GB 都有,這 OS 的裁剪性得強到什麼程度才能讓所有設備都運行一套系統?而硬體之間性能差距巨大是現實情況,因為我們不可能給一個床頭燈配上擁有 2GB 存儲的晶片,它的程式只需要幾百 KB 就足夠了

所以目前大部分大企業發布的 OS 都是有適用範圍限制的,限制條件包括算能強弱,存儲空間大小,有無內存控制單元等等,就目前而言,技術上很難實現所有晶片跑統一的系統

而目前,幾個大廠的物聯網 OS 進展情況非常不明確

穀歌推出 Brillo 更像是一種跟著大家走以免落下的跟風舉措。畢竟競爭對手紛紛佈局物聯網領域,蘋果在智能家居領域的動作讓穀歌不免緊張起來,於是趕緊搞一個 Brillo 出來給股東們壓壓驚,但是因為時間太倉促所以只發布了一個概念。考慮到穀歌之前挖坑不填的劣跡並不少,這個只有兩張 PPT Brillo 可靠程度如何,實在是讓人有點擔心

微軟也推出了物聯網版本 Win 10。由於自身地位下降,微軟開始俯下身子放低姿態,同樹莓派等開源硬體合作,可以說是該做的都做了,至於未來命運到底如何只能由老天決定了

華為的 Lite OS 更是直接放棄在家居領域的推廣,走起了專精工業 4.0 的路線,也算是自成一體,配合自家的路由器、網關賺了不少錢。企業有問題就去找華為,所以華為不用太擔心需求不明確或者是偽需求的問題,to B 的生意對於華為來說自然是輕車熟路。Lite OS 則似乎活生生地變成了華為內部開發工具,對外開源的價值瞬間就降低了

而且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不都瞭解一個事實,物聯網 OS 是給開發者用的!物聯網 OS 是給開發者用的!物聯網 OS 是給開發者用的!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遍,很多智能設備雖然跑著物聯網的 OS 但是並不存在實際的 GUI

不過筆者認為未來這件事情是必然會被解決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半導體技術是在不斷發展的,感受一下 1959 5MB 的硬盤大小吧,儘管摩爾定律不斷放緩,但是最低端的用於智慧傳感器的晶片的性能仍然在不斷提升,有興趣的人可以查查 CC2430,CC2530,CC2630 這三款晶片性能提升和與之對應的功耗下降

所以,當底層的晶片性能提升到一定程度時,統一的物聯網 OS 並不是一個虛幻的夢想。儘管可能底層的晶片上運行著的 OS 會是各種高級特性都被裁減的 OS,這對開發者來說,也是重大的利好

第二,一個生態系統得以建立的前提條件之一,是應用層面開發的難度足夠低。一個相對統一的開發平臺至關重要。無論是開源硬體也好,還是物聯網 OS 也好,這些都是降低開發難度的重要工具

Arduino 就是這樣的一個簡單的開發平臺。在 Arduino 大火之後市面上出現了各種基於 Arduino 的產品。國外小件智慧硬體的消費熱情一下子就被激發了出來,這類產品成了眾籌網站的常客。由此可見,降低開發難度,讓足夠多的全棧工程師和小團隊參與到社區中來,對於教育市場,挖掘需求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技術發展的角度和現實需求角度來看,隨著晶片性能和系統剪裁相關技術的提升,一個統一的物聯網 OS 和數據傳輸標準並不是夢想。但是,這些事情的解決和小米們也沒有關係,半導體技術發展這事 intel 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而對於物聯網 OS,騰訊、華為、穀歌、微軟都已經開發出了對應的產品,這個時候選擇進入該領域毫無疑問就是吃力不討好

要知道,開發者社區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成的,也許比建立所謂的生態鏈還要麻煩,畢竟開發者是來賺錢養家的

統一標準和物聯網 OS 是智慧家居被更多人接受的一個技術上的補充,但是它並不是關鍵,因為它是給開發者用的,沒有它有能力的開發者也能搞出一套系統來,只不過成本更高,它的存在是讓更多人能夠以比較低的門檻踏入這個領域,用自己的腦洞開發更多有創意的產品,但是按照目前的業界思路來做的話,只會讓人開發更多沒卵用的產品,所以它是一個幫助智能家居實現從 1 100 的技術,但是解決不了從 0 1 的問題

這時,初創企業們的數據平臺就顯得有點尷尬。物聯網 OS 和統一的標準是會逐漸建立起來的,但是和初創企業關係不大,這些事都是巨頭在做。而他們本來作為數據平臺就是希望有開發者來用,目前,亞馬遜、京東、百度都推出了對應的雲服務,小米則從硬體模塊開始就努力搭建了一個開發平臺,面對這樣的競爭對手,初創企業和他們的數據平臺並沒有太多前途

而未來又有統一的通信標準讓初創企業數據平臺的核心賣點——中間件無效化,因為有了統一的標準就不需要中間件來實現互聯互通了

如此看來,物聯網數據平臺唯一的出路恐怕就是學華為找當地的工廠幫忙搞一下工業物聯網了,而這也是吃華為吃剩下的飯。

本文作者@戈弋_KainGe 首發於新媒體:赤潮AKASHIO(微信號:AKASHIO-此言此思若潮水,不沾紅粉自風流。轉載請保留本資訊,未包含本資訊的微信公眾號轉載將受到侵權投訴。如想要聯繫赤潮或作者,可與評論屍微信號 ifookit 聯繫。


 並不是針對小米,我是說:在座的智能硬件都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