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曾經受到百多年的英國殖民管治,本地的建築物因此充滿西方色彩,而本港的司法制度亦沿用英國的法律,因此,香港也設有立法局、法庭等立法及司法機關,這些機關的建築也充滿歐洲的風格。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亦成為古蹟,仍存於現今發展迅速的社會之中,更有一種強烈的今昔對比。

今次,我們會和大家一起走訪香港的歷史古蹟,是相當具有司法代表性的舊最高法院及中區警署建築群,更會和大家一起欣賞位於附近的和平紀念碑、愛丁堡廣場和都爹利街煤氣路的石階和燈。

 

舊最高法院/前立法會(終審法院)

對香港來說,位於中環的昃臣道8號的建築物有著相當高的歷史價值和意義,在1912年至1984年間,這裡是本地司法機構中的最高法院,及後在1985至2011年更成為審議及訂立法例的立法會,到了2015年的9月7日,建築物再次成為本地司法機構中最高的部門「終審法院」,作為本地案件的最終判決地。

舊最高法院的外型相當宏偉,屋基是由數以百計的杉樹樁所組成,並於1912年1月15日由時任總督盧押爵士宣告正式啟用。舊最高法院樓高三層,以花崗石建成,充滿新古典主義派的建築風格,而地面就是以愛奧尼亞式石柱環抱。大樓最有特色之處,就是位於中央部分的三角形山牆,山牆的頂部立著一座希臘特彌斯女神蒙眼雕像,用以代表公義。

其後,舊最高法院於1984年停用,並於1985年更改其用途,成為本地的立法會,為本地各項民生和政策進行審議及訂立法例,到了2011年,隨立法會遷往位於中環添馬立法會道1號的立法會綜合大樓,這座大樓又再一次歸於平靜。但從2015年9月7日開始,大樓又再次成為本地最高的司法機關「終審法院」。

地址:中環昃臣道8號

和平紀念碑

在舊最高法院的旁邊,就是同樣具有歷史的「和平紀念碑」及「皇后像廣場」。已有93年歷史的和平紀念碑,於1923年5月24日由當時的香港總督司徒拔爵士揭幕,亦是本港首座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難者而正式建造的紀念碑。碑上最初只刻有「The Glorious Dead」的字樣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年份(即「1914-1918」),及後再刻上「1939-1945」的年份,藉以悼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死難者。

到了20世紀80年代,和平紀念碑的側面再刻上「英魂不朽 浩氣長存」八個中文字,以對應「The Glorious Dead」的三個英文字,更明確表示和平紀念碑是為紀念所有死難者,特別是為港捐軀而陣亡的將士而建造。回歸之後,特區政府及及其他相關團體,每年仍會在和平紀念碑舉行悼念活動。

皇后像廣場

原名為皇家廣場的皇后像廣場,是香港首個市內的公共場地,它建於19世紀末的中環填海區。當年為慶祝維多利亞女皇在位的金禧紀念,因此鑄造了一所銅像,並於1896年在廣場中豎立,該銅像於1957年遷往銅鑼灣的維多利亞公園。現時在廣場內所擺放的銅像,是早年匯豐銀行總經理昃臣爵士的銅像。

都爹利街煤氣路燈

遊走過以上的建築之後,我們就向中區警署的建築群進發,但在此之前,大家不妨到中環都爹利街探訪,這裡的石階樓梯也是十分有古典美,石階建於1875至1889年,而同在一路上的四座煤氣路燈也非常古色古香,煤氣路燈置於石階兩端的欄杆之上,更是本港僅存的煤氣路燈,現在仍然由原為本港提供街道照明而開辦的香港中華煤氣公司繼續操作,為黑夜的石階點起亮光。

舊中區警署建築群 域多利監獄 中央裁判司署

最後一站,我們來到一個大型的建築群,這裡曾集執法、司法及刑罰於一地,這裡分別是舊中區警署、域多利監獄及中央裁判司署,這三組建築物,形成了標誌著法律及紀律的歷史建築群。在三個建築物之中,最具歷史的,就是域多利監獄,監獄建於1841年,亦是本港開埠初期,首幢以耐久物料建造而成的建築物。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監獄內大部分面積受到炮火轟炸而嚴重損毀,及後當局進行修復,並於1946年再次重開,作監獄之用。

域多利監獄毗鄰的中區警署,樓高三層,其大樓建於1864,到了1905年加建一層,由於社會不繼發展,警力也不繼增加,警署也逐漸擴建,面向荷李活道的四層高大樓就在1919年所加建,到了1925年,當局在廣場的西北端又再增建另一所兩層高的樓房,作為軍械倉庫。


1914年落成啟用的中央裁判司署,其原址為另一所裁判司署,約建於1847年間,及後被拆卸,以興建現時所介紹的中央裁判司署。中央裁判司署十分雄偉,它採用希臘的復興式建築風格,並建有宏偉的石柱,其護土牆則以花崗岩所砌築而成。當年因要建造大型的地下室,裁判司署的建築工程因此而受到拖延,其後裁判司署於1979年遷出,而該幢建築曾為警察附屬組織所使用。

▼舊最高法院/前立法會(終審法院)

▼和平紀念碑

▼皇后像廣場 

▼都爹利街煤氣路燈

▼舊中區警署建築群

▼域多利監獄

▼【週未城市遊】探索中環的今昔(下)路線圖

(影片及部份圖片 轉自互聯網)